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20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20 /20 卷)


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頁,上一堂課講到「下品下生」。

善導大師對於觀經的九品,他認為這九品差別是如何形成的?「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」。以善導大師的看法,事實上九品往生的行人,都是具足大乘善根、淨土善根的人。

什麼叫「大乘善根」?就是這個人懂得「正念真如」,因為經常的憶念──真如本性本自清淨,所以知道生命本來是沒有煩惱的。「本來沒有」這個觀念很重要,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,那問題就很嚴重了,我們就很難超越它的繫縛。所以我們看<楞嚴經>說:即便我們無量劫來,在三界生死中打滾這麼久,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猶如虛空這麼多,憑甚麼在臨終的時候,短短的時間裡憶念佛陀就能夠往生?因為它本來就沒有!

我們的真如本性──本自清淨,沒有煩惱、沒有罪業、沒有生死的果報,完全是一念的妄動,然後把這些事情虛妄的創造出來,所以我們修行只是「還他一個本來面目」而已。這事本來沒有,是自己捏造出來的,就像做夢一樣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你在夢境當中看到很多情境,醒過來甚麼都沒有,做夢前沒有、醒過來也沒有,這中間只有過程,有它暫時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如此而已。

「本來就沒有」這個思考,對於大乘行者,特別是臨命終人非常重要。「正念真如」,這個就是你的善根,你有這樣的覺悟、這樣的思想,對你生命的反轉力量越大!

你看有些人,同樣有這樣的煩惱跟罪業,但是他很快就能從煩惱中跳脫出來,有些人卻依舊跳脫不出來,就是善根不夠。煩惱一活動起來,一定把他折騰得精疲力竭,要拜幾部的八十八佛、持多少咒,才有辦法慢慢慢慢的消減。有些人一念之間轉過來,就跳出來了,善根深厚!好比獅子奮迅三昧,獅子王奮起之時,其勢迅速勇猛,水溝再怎麼寬,牠一下子騰空就躍過去了。所以在處理障礙的時候,你的善根很重要,般若善根栽培得深厚,就容易超越這些障礙,這就是大乘的善根。

其次,是對阿彌陀佛強烈的歸依──淨土的善根。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你真實的順從本願,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,把所有的妄想、執著通通放下,身口意全交給阿彌陀佛,看你有沒有這種決心,這也是一種善根。這個不是盲目,而是一種智慧的勝解,必須長時間的學習才有辦法做到。對於佛陀的信任,就是把你的身口意全交給佛陀、交給阿彌陀佛,那不是衝動,是從智慧的學習,而得到堅定的理解,發自內心的信仰與願望,這也是善根。

你看有些人偏於「空性」,大乘善根強,就像<中觀>的學者,他就是觀一切法空,但是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;偏於「有相」的人,他容易執著,就很難正念真如。淨土宗是又要觀一切法空,安住真如;又能夠從空出假安住佛號──「一一理性具足莊嚴,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」,真空妙有。所有善導大師才說: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,都是大乘善根具足、淨土善根也具足。

那為什麼有些人是「上品」,有些人是「下品」?「但以遇緣不同」。有些人剛開始學佛,就親近大乘道場、學習大乘佛法,就能夠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,走上大乘之路。有些人因緣不好,從小就沒有遇到佛法,所以善根暫時被遮蔽了,就造業了;等到臨命終時,才遇到善知識為他開導,是這樣子。善導大師認為這些人通通具足善根,只是一時的因緣不同,而產生九品的差別,這是善導大師的看法,這種看法和解釋是比較合理的。

最值得我們去關心的是「下品下生」造五逆十惡的眾生,他是臨終的時候,才遇到佛法、遇到善知識,為什麼在這麼短時間當中,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呢?正如智者大師在<觀經疏>上說:「云何臨終少時心力,能勝終生的造惡?」那麼知禮大師(他取天臺智者大師的《觀無量壽經疏》極力研究其中深奧的義理)約「猛力心」解釋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

第一個、遇值善友:因為他福報大,遇到善知識;善知識有方便力,『種種安慰、為說妙法、教令念佛』,幸遇善知識從旁的開導。

第二個、為苦所逼:通常沒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就會自暴自棄、怨天尤人;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會開始去迴光返照、自我反省,就會把善根激發出來。

他在痛苦的逼迫之下、又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就讓他完全的相信──隨順大乘的法流、隨順淨土的法流,然後光明的心馬上現前,他就往生了,是這個意思。

蕅益大師在<彌陀要解>上說:綜觀「下品下生」造了五逆十惡,這個人「非心性之極致,彌陀之大願,持名之奇勳,何以有此!」是說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還能夠往生,那豈不就是:心性的功德顯現、彌陀大悲的願力加持、乃至於念佛的這種功德力!最後會歸到三力──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他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了;「法力不可思議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;「佛力不可思議」;三力不可思議,而產生反轉。

不過,這地方我們要注意:我們看<觀經>下品往生的,雖然全都是造惡業的,但是沒有一個人「毀謗正法」。換言之,你的身口意可以有過失,但是不能邪知邪見。如果你心中充滿邪知邪見,那就沒辦法得到法益了,開示也沒有用;所以「破戒」還有救,「破見」就完了,無法成道!

如果你有一些過失,那麼你臨終的時候至誠懺悔,都還可以反轉;但是你邪知邪見,你就不受教化,這時候就沒辦法了;所以<觀經>的下品,必須遠離「毀謗正法」這方面的過失,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。

乙二、明利益

乙二說明它的利益。佛陀講完<觀經>之後,有哪些人得到利益?我們看當機眾所得之利益,有三個層次:

【證無生忍】說是語時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;得見佛身及二菩薩。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!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

最上品的是「韋提希夫人」,因為她大乘善根深厚,所以世尊宣說十六觀行跟九品往生之後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當下都見到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。其實在說法之前,佛陀曾經顯現給她們看,但是那時候不是那麼的廣大、詳細,聽完<觀經>之後,所見的更加莊嚴,而且還看到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莊嚴之身;於是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;便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這是指韋提希夫人成就了「無生法忍」,韋提希夫人的善根也是不可思議。

【成就往生】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;世尊悉記:皆當往生;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

而且這五百侍女都發無上菩提心,發願往生到極樂國土。世尊為她們一一授記,將來皆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往生之後,能夠成就諸佛現前三昧,在定中經常能夠見佛、聽聞佛法,即便這個人沒有生長在佛世,隨時都能跟佛陀見面請法。

【發無上心】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。

無量諸天,聞佛說法,也都發起無上道心。

換句話說,大眾聽完了觀經之後,有兩種情狀:第一個,不能夠修習理觀的,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無比殊勝,對比娑婆世界的過失,從事相的對比而發起菩提心、生起願往生的心,這是第一種。

第二種,從觀經當中知道: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我們本來清淨的,本來清淨怎麼有十法界?生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,是你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。你作錯誤的想像、作五欲的想像,你把三惡道創造出來;你是作一些人天善法的想像,你把人天安樂的果報創造出來;你在生命當中經常作苦、空、無常的想像,你把偏空涅槃創造出來;你經常生起菩提心、六波羅蜜的想像,你把佛菩薩的法界創造出來。所以生命本來是清淨的,本來是這樣子,後來因為仁者心動,看你往哪個方向動,往好的方向動,叫做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;往壞的方向動,叫做「心作地獄,是心是地獄」。

所以<華嚴經>上說:我們的內心就像一個工畫師,可以畫種種五蘊現象。生命是你自己畫出來的,當然你也可以把它擦掉重畫。為甚麼可以擦掉?因為本來清淨,所以可以擦掉。我們一定要有理觀的智慧,才有辦法「會事入理」而證得無生法忍。我們看本經,事相講得多,描繪出整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但是韋提希夫人卻證得無生法忍,因為她能夠把事相的因緣法,回歸到一念心性。

甲三、流通分

流通分當中分兩小段:乙一、於王宮佛自囑勸;乙二、迴靈鷲阿難備述。一個是在王宮時的流通;第二個是回到僧團靈鷲山,又重複的說明。先看在王宮佛陀的勸囑:

【列名教持】爾時阿難,即從座起,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此法之要,當云何受持?」佛告阿難:「此經名『觀極樂國土,無量壽佛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』。亦名『淨除業障,生諸佛前』。汝當受持,無令忘失。

佛陀說完本經之後,阿難即從座位上站起來,頂禮佛足,請教佛陀說:『世尊!當何名此經?此法之要,當云何受持?』提出了三個問題,其實就是一個問題,也就是『當何名此經?』是說:這部經應如何給它安立名稱來流通?當然包括此經的因地修行和果地功德,就是這部經的修行之要,還有應當如何來受持?

一般一部經都有它的「因」和「果」,佛陀在講這部經題的時候是兩部分:一個是從因地來發明;一個是從果地的功德來發明。

一、在因地上:這部經叫做<觀極樂國土,無量壽佛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>。主要是在「觀」─就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;但是這個地方是以「正報」為主─無量壽佛,是以主人來攝受眷屬,所以叫<觀無量壽佛經>,這是從因地來修觀。這種修觀當然不是在事相上攀緣,是要藉假修真,從觀想當中,培養我們的信願。

二、<淨除業障,生諸佛前>。這是從果地來取經名的。

如果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,或者是在憶念佛號的時候,你有很堅定的信心,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,你有這樣的信仰,就能啟動佛陀消業障的功德,但是不一定能往生。如果你在信心當中又有願力─一定要往生,那就可以生諸佛前。所以,我們在憶佛、念佛的時候,你內心兩個善根都要具足:第一個「啟動信心,淨除業障」;第二個「啟動願力,生諸佛前」。早期很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,你看天台宗的五停心觀─「多障眾生念佛觀」。他修止觀的過程當中,遇到障礙,求佛力幫他消業障,那只是啟動信心,淨除業障而已。

『汝當受持,無令忘失』,要好好受持,不要把它忘失了!

【舉益勸修】行此三昧者,現身得見無量壽佛,及二大士。若善男子及善女人,但聞佛名、二菩薩名,除無量劫生死之罪,何況憶念。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分陀利華;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;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

如果我們能夠依此十六觀,來修學念佛三昧,現生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。當然這個「見」,不一定是說用眼根去見,彼此的心心相應也是一種「見」;以及見到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二大士;就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;或者說「相應」也可以──如染香人身有香氣。

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單單聽聞到佛名和二菩薩名,就能滅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。不過這個『但聞』,一定要有信心─深信不疑、受持不失,才能夠達到滅罪的目的。如果聽了之後沒有信心,阿彌陀佛對你就沒有加持力了。

『何況憶念』,何況時常憶念祂的功德、產生願力,那就不只是消業障了。就是說:你能以信心來作觀想、又能夠以願力來引導,那就是了生脫死、往生淨土了。一個人能夠念佛,當知此人是人中的『分陀利華』;「分陀利華」是一切華當中最為殊勝的「白蓮華」,特別的清香、特別的清淨。

『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,為其同參道友;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』不但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作他的道友;佛陀並為他授記,這個人決定可以成佛,坐菩提道場,而且現世已經生在諸佛之家,身為佛陀的弟子,遲早要繼承佛位的。

這一段經文,有一句話蠻重要的,說:「念佛人是人中分陀利華」。其實大乘佛法,你發了菩提心,有很多選擇,可以選擇唯識、天台、中觀,各有各的方便門,都能夠了生脫死。但是這個地方,就有它現實的時代背景,如果你是生長在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,環境的干擾少,壽命又長、善知識又多,那麼淨土法門的重要性,就不是那麼明顯。比方說消業障,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消業障,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消業障;但是到了末法時代,念佛法門就有它的特色,它可以幫助你離開五濁惡世,因為有彌陀本願的攝受。

愈到末法時代,環境的干擾越厲害、人心越不安穩,淨土法門顯得愈重要!

淨土法門是解決危機的最佳法門!愈有危機的產生,淨土法門愈重要。就像蕅益大師在<彌陀要解>中說:三界火宅,現在這個火已經燃燒了,誰都不能倖免,趕緊跳出去只有淨土法門,其他都不行!

你讀讀蕅益大師的<彌陀要解>最後那一段開示,蕅益大師甚麼法門都嘗試過了。他剛開始參禪──「旭出家時,宗乘自負,藐視教典」。大師二十五歲出家,二十六歲就開悟了;開悟之後學天台宗,修天台止觀、誓證無生法忍,後來失敗了。到晚年的時候,生了一場重病,把他折磨得七日七夜不能坐、不能臥,只有含淚念佛。這個時候他知道完全靠自力消除無始的罪障,沒辦法!開始思考──佛陀有那麼大悲願,我為甚麼不靠佛力?我憑什麼要靠自己的力量?他開始思考「他力」的問題了。

如果你有興趣,可以去研讀蕅益大師<彌陀要解>,後半段很感人,談到他修學過程的心路歷程──他剛開始對自己也很有信心,相信心力不可思議,其他都是假的;但是了到晚年,發覺完全靠心力不夠,應該把佛力也引導進來,兩個缺一不可。所以愈到末法時代,你就會了解到彌陀本願的重要性,因為現在修什麼法門都跳不出去,你能夠選擇的越來越少。第一個、你的根機本來就不好,生長在末法時代,一定是善根有問題。第二個、大家都放逸,你說眾人皆醉我獨醒,很難吧!好比一個家庭六個人,五個人都在看電視、都在放逸,唯有你在那邊打坐,一定有問題,會受影響。因為整個大氣氛是這樣,你不可能離開這個氣氛,你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都是放逸的。

末法時代,雖然你很努力求進步,但是環境會把你拉下來,這叫進三步、退兩步;要是沒有做功課,那就退三步了,因為整個大環境是往生死方向在流轉。你看到的、聽到的,六塵通通是牽導你往生死流轉,你唯一的淨化方式,就是進入佛堂,短暫的時間跟三寶結緣。一離開佛堂,就如懺公師父說的「萬丈紅塵」,你說「我百華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很難!所以末法時代,你肯定會受影響,因為你旁邊的人都是這樣子。

在這個時候,怎麼辦呢?那「淨土法門」就是唯一的方法。不是只有消業障,至少臨終的正念我做得到;雖然沒辦法做到業盡情空,但是以我的善根力,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,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以心力啟動佛力,往生到淨土去;到了淨土再來處理生死問題,這是末法唯一的選擇。

聖道門我們能夠去修的,大概蕅益大師都修過了,蕅益大師他甚麼都修過──持咒也持過了、參禪也修過了、天台止觀也修過,最後晚年的時候,他說只有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,「萬牛莫挽」,一萬頭牛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心意!蕅益大師他那份的堅定跟歸依,都示現給我們看,該走的路他都走過了,繞了一圈,最後還是回到阿彌陀佛,而求生西方。所以說,『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分陀利華』,講到末法時代,這句話就更重要了,因為你沒有其他選擇。

【結示付囑】佛告阿難:「汝好持是語;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佛說此語時,尊者目犍連、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。

最後,佛陀再次的勸諫阿難:你要好好的受持這些話。其實這個「受持是語」,應該是指前面的十三觀──觀想;能依本經觀想,等於是受持無量壽佛名。

這裡我們解釋一下:在佛法當中,經常說「甚麼即是甚麼」,比方說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其實這兩個法是不同的,但是兩個可以互相融通。就是說:這一切的色法,它的本質是畢竟空──「色即是空」,叫「緣起性空」;雖然是畢竟空,你用因緣、業力來熏習它,它就會出現十法界染淨的色法──「空即是色」;所以「色、空」二法是獨立的,但是可以互相融通,叫做「即」。

同樣的道理,「持名」跟「觀想」也是可以互相融通──因為你在觀想的時候,可以加強你的信仰、加強你的願力,可以充實這句佛號;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,心保持清淨,也能幫助你觀想;所以這兩個是相互融通、相輔相成的,叫做「念佛即是觀想,觀想即是念佛」,兩個可以互相幫助。

乙二、回靈鷲阿難備述

這當中有兩段:第一個「佛步空還」,第二個「阿難重述」。

丙一、佛步空還

爾時世尊,足步虛空,還耆闍崛山。

那麼佛陀當初是以神通力來到韋提希的宮殿,因為當時韋提希夫人被關起來;講完之後,佛陀是足步虛空回靈鷲山。因此有人問說:佛陀為什麼不走大門?古德說:因為佛陀要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。因為阿闍世王這個人是有大乘善根的,他後來也懺悔了。但是這個時候阿闍世王正在起瞋心,他把母親關起來,要是看到佛陀來說法,會毀謗佛陀,對他以後不好,所以佛陀沒有經過宮殿的大門,是為了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。

我們看最後一段,阿難尊者回到僧團的重述:

丙二、阿難重述

爾時阿難,廣為大眾說如上事。無量諸天龍夜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禮佛而退。

阿難尊者聽到這些開示之後,回到靈鷲山,再為大眾師說一次。所以前面的經文有『如是我聞』等等,其實是阿難尊者重說此經。換句話說,觀經等於是講了兩次:第一次是佛陀在韋提希夫人的宮殿裡,親自講的;第二次是阿難尊者回到僧團,再為大家重述一次。

這時候無量諸天、龍、夜叉;夜叉是一種鬼,叫疾行鬼,福報比較大的是空行,在空中飛,福報比較差的在地行,有空行夜叉跟地行夜叉,這些都是屬於護法神;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禮佛而退。

智者大師說,為什麼「皆大歡喜」?因為聽聞佛法感到受益,有滅惡生善一種清淨的功德,所以產生法喜。

整個經文已經講完了,最後我們做兩個總結。

肆、結示勸修

一、自他不二

┌┄心力┄┐      ┌水┄┐
│    ├┄感應道交┄┤   ├┄ 月影
└┄佛力┄┘      └┄月┄┘

第一個,淨土法門的感應道交是一種「自他不二」法門。淨土法門在臨終的時候,之所以能夠把一個生死罪障凡夫,救拔到一個清淨的國土,完全靠兩種力量:

一、能念的心不可思議:心中的信心跟心中的願力不可思議。二、彌陀本願的攝受:特別是第十八願,或者是第十九願這兩個;這種蒙彌陀本願的攝受,產生感應道交,如水中之月;月亮比喻佛陀,我們自己的心水也要平靜,月亮的光明才能映上去,這叫感應道交。

淨土宗的傳承,主要有兩派:一派比較強調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比方說善導大師,他是強調順從本願。另外一派是智者大師<觀經疏>,強調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用一心三觀來栽培善根,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我個人認為蕅益大師比較中道,他的<彌陀要解>把心力跟佛力兩個結合起來,他覺得念佛人: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」;你為什麼能產生反轉?你內心當中有真實的善根。第二個「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」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;但是如果你善根不夠,佛陀也很難救拔你。

不過,從修學次第來說,初學者先相信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我覺得初學者拜佛、念佛很重要,事修很重要。在每一個禮拜當中,身口意的觀想憶念,念念之間,讓你跟阿彌陀佛建立一個很重要的感情很重要,拜佛。

你剛開始先用善導大師的方法,信我是罪惡生死凡夫,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的因緣,相信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,一定可以救拔你,剛開始可以把重點放在「他力」。但是慢慢、慢慢修習佛法之後,就要知道,其實你內心的善根力也不可思議,也有滅惡生善的效果;先從佛力來培養信心,然後再把自己的心力提升起來。總而言之,你臨終的時候,兩種力量都要現前:第一個心力要現前,正念要分明,第二個你要憶念佛陀,兩個都缺一不可。

二、顯示深益

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

淨土宗的整個修學重點,印光大師說就是在這句話。那麼他的因地是「憶佛念佛」,果地就是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跟佛陀產生一種感應道交,乃至於心開。「心開」包括現世,現世為甚麼說心開呢?就是「淨除業障」,如果你被業障包住,心就不開了;那麼來世生諸佛國,「華開見佛悟無生」,也叫心開。

淨土宗它是一個他力法門,就是「如染香人身有香氣」,雖然我本身沒有香氣,但是經常接觸香氣,身上就會有香氣。所以它的因地很重要,就是「憶佛」跟「念佛」。當然<阿彌陀經>偏重於持名、偏重念佛,本經偏重憶佛,其實這兩個很難分開。

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是一種「止」,佛號提起時,我們說「行起解絕」──不能有任何的妄想。提起佛號的時候,「佛號生,一切法不生」,生命當中只有『南無阿彌陀佛』的存在,必須把你的生命融進去。這個時候你動任何的念頭、想法,都叫做妄想,包括起善念也是妄想,「我很多事沒有做」─打妄想,沒有順從本願,所以念佛它是一個「止」的功夫。

但是,我們的善根怎麼栽培?那就是觀、就是憶佛──「觀其相,念其德」。這句佛號跑到我們的心中,對每一個人的加持完全不一樣;就像同樣一個月亮,每個人拿不同的臉盆,它映在臉盆上的亮度也就不一樣,關鍵是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。

比方說這個佛像,你說它有沒有加持力?答案是「很難講!」對不對。你要是不相信它,覺得它沒有加持力,它就沒有加持力,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,你說這個佛像是個木頭,對你來說就是個木頭;如果你說這個佛像有無量的功德,你去禮拜,祂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祂就可以跟你感應了。

其實『阿彌陀佛』名號,對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力量,我們自己的準備也很重要。有些人念佛消業障,但是無法往生;有些人念佛既消業障又往生,因為他有信心、有願力。我們要知道:一個人會產生強大的「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」,那是要有「勝解力」的。所以你憶念佛陀的功德、憶念淨土的莊嚴,這個對你來說是一種栽培、累積善根的力量;也就是你「能念的心」跟「所念的佛」接觸的時候,你本身有多少善根,阿彌陀佛就給回應你多少。

我不知道諸位提起佛號時,這句佛號對你有什麼樣的意義?而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有多少?我們舉一個例子:經濟學家說一個人要有錢,除了佛法說要有福報,但是有福報也不一定表現在錢,有些人是拿去買房子,對不對?他說一個人要有「錢」,有一個重要的條件,甚麼條件諸位知道嗎?你要喜歡錢!真的!你不喜歡錢你就沒有錢。經濟學家做了很多研究,發覺這個人對錢要有很多的憶念──他必須把他的理想跟錢做一個聯結,叫「功德聯想」。就是我想要個房子。為甚麼你有房子?因為有錢是吧!我想要有個車子。為甚麼我有車子?因為有錢!我希望做很多慈善事業,為甚麼?能夠實踐我的理想、提供一個很大的講堂,讓大家來聽經;而且我要建造一個很大的養老院,讓老人能得到安穩的照顧,為甚麼?因為有錢!

總之,你必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憶念都跟錢聯結,你就會有錢!這樣你對錢才會產生意樂,對不對!如果你對這個錢,沒有產生聯想,那它只就是一張紙如此而已。所以錢在你生命當中所產生的力量,就看你怎麼去憶念它的功德。

佛號亦復如是,對一個沒有學佛的人,念佛只是一種音聲而已,對他來說,果然只是一個音聲。反之,如果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,多了一種聯結,『南無阿彌陀佛』表示什麼呢?表示「來生不墮惡道」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,但是我們不墮惡道、身心安樂、國土莊嚴;你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衣食自然,你不用為衣食而奔忙。你看你一生當中,最美好的精神體力幹什麼去了──工作。為什麼?為了掙錢沒辦法,為了要生活。所以在娑婆世界,你大部分的精神體力都去工作,只有少部分的時間拿來修學佛法,為什麼?為了衣食,所以「衣食自然」很重要。然後「五種神通」,到了極樂世界,它給你強大的果報體,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最後「壽命久遠」,不會因為死亡,讓你的善根產生中斷。

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,最美好的願景,跟佛號做結合,因為只有「佛號」可以幫助你完成所有的理想!

這個時候你打佛七,佛號就不容易丟掉!為什麼我們佛號念一念就會丟掉?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因為它跟你沒有密切關係,如果你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,有它你覺得很安穩,沒有它好像也可以,那你佛號就念不好,因為可有可無是吧!

如果你把來生所有的希望、所有的願景,都跟佛號聯結,心想只有佛號才能滿足你來生所有的希望,這個時候佛號你就再也丟不掉了!丟掉了,你一定把它拉回來。因為它是你唯一的希望,離開了佛號,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,來生就不知道要隨業飄到哪裡去,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,完全做不了主!你來生所有的希望就靠這句佛號,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「本命元辰」!這對你就意義重大了,因為它代表你來生所有的希望,這就是「憶念」!

所以,你不是只有聽其聲,你還要「念其德」,憶念它的功德。當然念其功德平常就要念好了,當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所有的妄想都要停下來,但是平常必須要透過憶念來栽培──你對佛號的歸依,所以說「憶佛」、「念佛」是相輔相成的!

上課提問:

問:請法師慈悲,我們如何判斷亡者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

答:往生極樂世界,他一定要見到蓮華。他可能沒有見到佛陀,你看<觀經>下品沒有一個見到佛陀的,當然有人說佛陀還是來了,是你沒有看到,也可能!反正臨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得到佛陀,但是一定要見到蓮華,這個是共同的標準,蓮華要現前。

問: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難尊者見佛相好而出家修行,與觀經的修行方法藉相修心有何不同?

答:阿難尊者他看到佛陀相好的時候,他是向外攀緣,他沒有說佛陀為甚麼有這個相好,他沒有把這個相,會歸到內心去,是攀緣佛陀的相好。所以佛陀訶責他,沒有迴光返照,他這個心出去之後,「無不從此法界流」,少一個「無不還歸此法界」。

你這個心放出去之後,要拉回來,要藉相修心──藉布施的相,啟發布施的善根;雖然說我們本來就有布施的善根,但是還是要靠布施的相,來啟發我們的善根;透過忍辱的相,來啟發我們內心當中包容的善根──你要藉相,還要回過來「修心」。

你現在必須把修善提升到善根,修善是一時的,你也可能偶而去修善,但是你不可能產生一種咒願力──「我一定要怎樣」,那就是一種善根了。佛弟子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,慈善家是個「好人」,我們是一個「道人」。好人跟道人都可以修善,但是我們是依止內心的勝解跟願望去修善,是用這個修善來開顯自性的功德,叫「藉相修心」。

不管別人同意我修善也好、不同意也沒關係,反正人生就自我完善,我對我自己負責,這是佛弟子。那麼慈善家,他是把善法當真的一樣來看待,他是攀緣外境而生起善念,然後心境和合、產生善業如此而已,他不能夠回歸到內心去。當然這個因地不同,緣起法的結果就不一樣;一個是走上菩薩道,一個是走上人天道;因為心態不同。

問:請問法師,在家居士認真念佛,修諸功德迴向西方,可以證得上品上生嗎?之前聽說上品上生要出家才可以。

當然這有兩種說法,有一種人說出家才可以上品上生,有一種人是覺得不需要。但是我們從<觀經>來看,這跟出家沒有甚麼直接關係。其實從緣起來看,你現什麼相不是重點,臨命終的時候,你的功德是那一念心,那一念心現出來是善根;是甚麼樣的善根?是人天的善根,有人天的思考、二乘的善根、或者大乘的善根、或者淨土的善根,那一念心現前,臨終最重感要,這叫臘月三十算總帳。當然臨終的正念是平常累積而成的,那麼這個跟出家沒有直接關係,當然出家環境比較好一點,如此而已。但是你要會修行,把人生當作歷練,那就很難講,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是很多,就看你對人生是怎樣的態度、怎麼去歷練。

問:蓮華經七日乃開,這七日是人世間的七天,還是極樂世界的七天?

答:古人有兩種說法,有人說這個時間相是極樂世界的相狀,有人說這時間相是人世間的相狀。因為極樂世界一天,我們人世間就一個小劫,那就很長。會性長老說,這個一天是指人世間的一天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他說佛陀今天是在娑婆世界說法,為娑婆世界眾生說法,怎麼可能拿極樂世界的相說給你聽,還讓你去換算是吧!祂為眾生說法,肯定用你能夠接受的時間相,我覺得會性長老講得有道理,他的註解說得合理。今天當機眾是誰?韋提希夫人,韋提希夫人是生長在哪裡,娑婆世界,那當然是用娑婆世界的時間相,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。

這裡面蓮華的時間,全部是娑婆世界的時間,如果是極樂世界,還要乘一個劫,那就不得了,但至少他不退轉,是不是?好過在娑婆世界,你在娑婆世界流轉以後,你不曉得來生要到哪裡去,你也不知道,你也做不了主,隨業流轉,可能造了罪業就到地獄去了。到地獄去的時候,那時間很長,地獄那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法門沒了,那你就等下一個阿彌陀佛發願,那要等很久。

甚麼叫末法時代?他的生命是往壞的方向走,甚麼意思?就是說你今生不出去,你來生更難出去。你今生用六分修行的力量,你來生要用八分的力量,因為生死的干擾越來越厲害,所以不要寄望於來生,「來生會更好」這句話不是真的,來生不可能更好,是更糟糕。因為佛陀預言它是減劫,越來越糟糕,就是生死的業力越來越強,魔強法弱,啟發你善根的因緣越來越少了,啟發你煩惱生死的力量越來越大了。

問:那麼在蓮華當中念佛之後,還有甚麼事情可以做?

答:聽聞大乘佛法!當然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!在極樂世界的蓮華當中,無有眾苦但受諸樂,你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,至少不退轉,不墮到惡道去。

問:當我們面臨不同境界的考驗時,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心,不陷於憂悲苦惱的深淵當中,可以安然面對?

答:當然是「佛法」,因為它有安住力跟調伏力,我覺得安住力很重要。你的生命是不是真實的安住,云何應住?我們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,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,你要是沒有安住,內心當中沒有一個住處,那別人一刺激你,你就心隨境轉,這很正常。因為你心中沒有家,風可以刮你、太陽可以曬你、野獸可以去干擾你,因為你內心沒有保護傘。那麼內心的安住有兩個:

第一個你的理觀強,以「真如」為住,以一念清淨心為住,人生本來沒有,最後也沒有,只有歷練的過程,生命總是會過去的。這是利根人,以真如為住。其次,如果你覺得理觀太高,那也沒關係,就以「來生」為住──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」。你不能把生命住在今生,你把人生當真,那就完了。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,你活得很認真,就很難解脫痛苦。我現在活得不好沒關係,多想想未來,我來生會怎麼樣,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」,這是淨土宗的人生觀。你為什麼而活,你是為來生而活,一個人要減少痛苦,必須把心抽出來,放到來生。如果你住在今生,你就很難避免痛苦,那人生酸甜苦辣,你都要承受,就看你的心住在哪裡。

雖然我們過去生造了善業,但也不是完全造善業,是不是?偶而也會造惡業,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就有問題。但是人很奇怪,就算十天裡面有九天活得很快樂,只要有一天很痛苦,就會永遠記得那個痛苦。所以人生十件事,只要有一事不滿意,你大概就很痛苦了。所以福報越大的人,他的心越脆弱。那我想要避免痛苦,我一直造善業,沒有用!解決痛苦絕34399 蘝對不是靠善業,是要靠「智慧」,用善業力解決不了的!

意思是說:想要減輕痛苦,你的心態很重要,不能把生命當真,不能把心住在今生,今生只是過程,你是為了要到淨土去,才有今生的。

總之,你必須要把執著拿掉,安住在空性、安住在淨土;第一個活在真如,第二個活在未來,這就是你的心態,這很重要!你心住錯了地方,你的人生就會有不同的相貌──「心態會決定你的狀態」,這句話是對的!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http://www.dhamiufa.org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19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19 /20 卷)



本經的整個修學宗旨,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「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」。就是說我們想要成就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,怎麼辦呢?必須透過正確的想像,才能夠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。所以本經是以觀想的方式來跟彌陀感應道交,叫做「觀想念佛」。

那麼「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」,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看本經的修學,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:

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,它是一種「藉假修真」。佛法對於「假」跟「真」的定義是說,這個法是生滅變化的、暫時存在的,這叫「假」;那麼這個法是恆常、相續的,成就之後永遠不會失去的,這叫「真」。

比方說有一個慈善機構,到一個地方看到弱勢團體,起了慈悲心去布施這個團體,但是這個慈善家回去之後,可能就把它忘掉了,沒有一種相續布施的功能。那麼這一念的慈悲心,在人天的善法當中,當然有它的意義,因為他創造一種善業,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;但是從出世的解脫來說,就沒有甚麼意義了,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善念,我們叫做「善業力」。如果是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,他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勝解力跟強大的誓願力,他去做布施的行為,那麼這種行為我們叫做「善根」,就不是善業了。

我們要知道「善業」是一個假相,假相不是說沒有好處,還是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但是它不能相續。他是一個好人,但是他不是一個出世的菩薩。所以要是這個法在你生命當中,只是偶而的出現──偶而去拜拜佛、偶而去做慈善事業,在你生命當中,雖然能夠創造一種安樂的果報,但是從出世的角度來說,並沒有太大意義。如果你是養成一種定課、一種願望去做一件事情,每天去做,這個就是善根,這對出世解脫的意義就重大了。

問題是:為甚麼善根是相續的?<楞嚴經>解釋說:因為它「順從本性」──是你本性顯現出來的。你今天願意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行六波羅蜜,那是透過智慧觀照而產生的勝解力,同時也是一種誓願力。一個法有勝解力、誓願力支持的,就是真實的善根。

然而「真實的善根」是怎麼來的?是透過假相的觀察。你看本經就是這樣子,佛陀施設極樂世界依報的假相,比方說蓮華觀、寶樹觀、樓閣觀…這些假相都是生滅的,但是透過假相的觀察,使令你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心、堅定的願力,這就是真實的。當你觀察蓮華的時候,你看到蓮華的功德,你對極樂世界產生信心、好樂,這個是真的吧!所以出世的善根,是從假相的觀察而來的,這叫藉假修真。當然這個假相必須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設的。佛陀出世,祂才有資格開方便門、示真實相,施設很多的假相來引導我們,啟發我們的善根,只有佛陀做得到,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叫做「藉假修真」。

在果地的時候,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,叫做「真能破妄」。有人就問一個問題說:他在佛堂當中用功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,那他一天還有二十三個小時,活在世間的塵勞當中,用六根攀緣六塵、產生六識,開始放逸、開始懈怠,那他能夠往生嗎?意思是說:他只用一個小時的修學,抵得過二十三個小時的放逸嗎?

其實,話不能這樣講,雖然你二十三個小時是放逸的,但是你那一個小時的相應,所產生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。你過去放逸所造的這種虛妄的業力,那是一時的虛妄心,攀緣虛妄的境,產生一種虛妄的業力;而你在修行的時候迴光返照,把你真實的本性功德開顯出來──真能破妄,這跟時間長短沒有關係。

你看我們無始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生死罪業,我們短暫的修學佛法,就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依止正念而往生淨土。為甚麼?曇鸞大師說:就是因為你今天攀緣佛的功德,是一種真實的心、緣真實的境、產生真實的功德,所以「真能破妄」。在淨土宗這種觀念的建立很重要,因為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產生堅定的信仰,就是你相信憶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實的、我們過去所造的生死業是虛妄的──真能破妄。

在佛法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,就是央掘摩羅。你看央掘摩羅是本來是一個外道,因為被他師父誤導:殺了一千個人,就可以升天。他是一個學過武功的人,就到城裡面,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,還少一個人。但是城裡面的人被他殺得幾乎沒人了,有些人是跑掉了,這個時候他想到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,就想要去殺他的老母親,來滿足一千個人。因為殺母是犯逆罪,大慈悲的佛陀就在這時候現前,他就轉向去追殺佛陀,但是他永遠也追不到佛陀,結果佛陀轉過身告訴他「放下」兩個字,他當下證得初果聖位。

我們觀察這個故事的情境──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,他整個心實在是殺紅了眼,可以說是上品的瞋心,看到誰都想殺,那時候他的瞋心已經達到最極限。那為什麼佛陀說「放下」這兩個字,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轉變呢?因為祂把他內心的善根激發出來了,這個人過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,只是一時糊塗而已。

<觀經>的九品當中,從「下品上生」到「下品下生」,全都是造惡凡夫,尤其是「下品下生」更不可思議,五逆十惡的罪業甚麼都做盡了,在臨終那麼緊急情況下,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力,將地獄之火化成金蓮華?佛法的理論只有一個,那就是──真能破妄!

雖然他短時間的迴光返照,但是他的善根猶如光明,過去所造的生死罪業猶如黑暗,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」,這個房間已經暗了一千年,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,才能把黑暗破除嗎?不需要,對不對!只要一瞬間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除掉!

在佛法中說:為什麼這個人不能成就聖人、那個人可以成就聖人?關鍵不是說哪一個人煩惱比較輕薄。你可以看看經典,佛在世的時候,煩惱粗重的、罪業深重的,證果的人還是非常的多;很多都是煩惱很重、造了很重大的罪業,但是只要這個人有善根,佛陀就有辦法來啟發他的善根,如果你沒有善根那就沒辦法,內因力太薄弱了。所以我們看觀經的下品,會有一種感覺:一個人能夠得度,跟他的善根有關係──就是你對真理的勝解力、智慧要高,還有你想要去突破、改變的願力要強。觀經的下品幾乎是這種情況,都是在臨終的時候,才聽到善知識的開導、把他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,於是生命有了轉機,本來是往地獄去的,結果轉生極樂世界去了。

我們能夠解釋的道理就是:因為他臨終的正念是真實的善根,猶如天上的光明,那麼他過去顛倒妄想所造的罪業,是一種虛妄的情境,猶如黑暗,只要你有光明就能夠破除黑暗!

我們要知道:在修行當中,我們內心的世界有真實的一面、也有虛妄的一面,關鍵是你一定要加強你最真實的一面。淨土宗,你善根薄弱就沒辦法修了,因為它不攝受二乘種性、也不攝受人天種性,它只攝受大乘種性。雖然你煩惱重、罪業深,你念佛,還是有辦法滅除罪障;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夠、淨土善根不夠,那就很難修了,因為這是臨終感應道交的一個關鍵點,我們看經文就可以了解。總之,只要諸位能把「藉假修真」、「真能破妄」這兩個思想弄清楚了,就能夠貫穿整部經的核心要義了。

壬二、下品中生

這下品生的都是造惡凡夫,我們先看第一段,這個人平常造了那些罪業:

【標名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下品中生者。

【正示:正明生因】或有眾生,毀犯五戒、八戒,及具足戒;如此愚人,偷僧祇物,盜現前僧物;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。以諸惡業,而自莊嚴。如此罪人,以惡業故,應墮地獄。

我們看下品中生者平常的行為──這一類的眾生,毀犯五戒、八戒,及具足戒。古德解釋說,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,曾經學過佛法,而且還經常親近三寶,否則不可能去受戒,這個人肯定是一個佛弟子。但是他受了戒之後,可能就懈怠了,沒有熏習佛法、沒有熏習戒法,所以毀破了在家的五戒、八戒,乃至於也毀破了出家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。那麼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不但是破戒,還犯了佛法當中很重大的過失,就是「盜三寶物」。

盜三寶物的罪,為什麼那麼重呢?因為它是一個「清淨法財」,這是居士發心供養三寶,做清淨修行用的;其次,它「體通十方」,因為三寶物不屬於哪一個人,只要你來參加共修、參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,所以它的體性是屬十方的;你盜三寶物,就必須向十方僧結罪。

而這「盜三寶物」有兩部分:

第一個叫「盜僧祇物」:所謂「僧祇物」簡單說就是盜常住的物品。在戒律當中又分成兩類:一個是「常住常住物」,這包括整個寺廟的田園、房舍所有的不動產,都叫做「常住常住物」。第二個是「十方常住物」,這是寺廟當天拿出來給十方僧受用的飲食,任何一個出家人打板的時候進入大界,都可以受用,叫「十方常住物」。這兩個都叫「僧祇物」或叫做「常住物」。

第二個「盜現前僧物」:這是盜僧眾的物品。那麼現前僧物有兩類:第一個是「現前現前僧物」,是說施主發心,只供養某一個寺廟的僧眾,限定某一個寺廟受用的,叫做「現前現前僧物」。第二個是「十方現前物」,是說施主發心,並沒有限定某一個寺廟,是普徧供養十方僧眾;比方說在齋僧大會的時候,信徒拿去供養大眾師,就叫「十方現前物」。

而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他造下了重罪──盜三寶物,而且還「不淨說法」,為了名利而說法;那麼他造了以上的過失之後,更可怕的是這個人數數現行、都無慚愧。

對於「無有慚愧」,我們要解釋一下:通常我們判一個人「造業」的輕重,主要是在於有沒有慚愧心,如果這個人慚愧心不活動,在造之前、正在造時、造了之後,三個時段通通沒有慚愧心,那這個業就重了。

所謂「無有慚愧」有兩種情況:第一種是人起「邪知邪見」,完全不相信因果。第二種人是因為「懈怠放逸」,他剛開始也有慚愧心,長時間造作之後,就漸漸習慣了,但是他還是相信因果。所以這個地方應該屬於第二種人──不是邪知邪見的無慚無愧,而是懈怠放逸引生的無慚無愧。如果是邪知邪見的,那就不可能得救了;因為造五逆十惡還有救,毀謗正法就沒有救了。所以他是一時的懈怠放逸,產生無慚無愧;本來應該是用善業、波羅蜜來莊嚴內心,他卻以種種惡業來莊嚴內心。如此罪人,以惡業故,臨終的時候,應墮地獄。

這裡,我們看這個「下品中生」的人,他的行為裡有一句話很重要:「以諸惡業而自莊嚴」。<唯識學>上說,罪業有兩種:一種叫做「不增長業」,一種叫「增長業」。

一、不增長業:是說你受了戒之後,平常戒持得很好,但是在某一個時間、空間,遇到某一件事情,結果你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,這叫一時的失念。而且你造了之後深感慚愧,在佛前發願「從今以後永不再做」,事實上你也沒有再造作了,這叫「斷相續心」。在生命當中就那麼一次,叫偶一為之,這種情況<唯識學>叫「不增長業」。它在臨命終不能產生引導的力量,因為這種業已經被你懺悔過、你也真實沒再造作。雖然這也是一種罪業,但是叫「不增長業」。

第二種是屬於「增長業」,也就是「數數現行」。你造了這個罪之後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去造作,那這個業不管是善業、或是惡業,對你臨終都有強大的主導力量,叫做「增長業」。

那我們看這個人「以諸惡業而自莊嚴」,說明這個人他造罪業,犯五戒、八戒、破具足戒,不是偶一為之的那種,而是經常造作,已經構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,不是一時失念而已。那麼這個人造了增長業,以唯識的角度來說,對他的生命必定會產生強大的引導,所以這個人應當墮地獄。但是這個人有善根,雖然他今生因為煩惱的活動,造了罪業,但是他的善根─金剛種子並沒有失掉,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。

命欲終時,地獄眾火,一時俱至。遇善知識,以大慈悲,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廣讚彼佛光明神力,亦讚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此人聞已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地獄猛火,化為清涼風,吹諸天華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,迎接此人。

如此經常造作破戒、盜三寶物的眾生,他的身口意累積了這麼多沉重的罪業,所以臨命終時,整個地獄花報現前。

我們知道「三途」,有刀途、血途、跟火途。畜生道有被宰殺的痛苦,所以稱為「血途」;餓鬼道是「刀途」,總是害怕別人傷害他;地獄的特點就是火─「火途」,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。所以他在臨命終時看到火馬、火牛等地獄相,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,但是花報已經現前,這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,即將墮到地獄去了。就在這個時候,他遇到具足大乘善根、淨土善根的善知識,以大慈悲心為他開導兩件事情:

第一、「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廣讚彼佛光明神力」。

因為這個時候講道理也沒有用,所以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現出來──阿彌陀佛的十力。「十力」是指阿彌陀佛有十種智慧力。這個地方,我想應該是偏重在彌陀的第十八願─臨終的十念往生:『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不取正覺。』把彌陀的慈悲本願開展出來。

並且『廣讚彼佛光明神力』,我們知道佛陀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;所謂八萬四千相好,我們也很難去想像那種相狀,但是光明是最容易去理解的,所以我們怎麼去觀想佛陀的存在?就用光明。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有光明,就觀想你進入光明當中,得到彌陀的加持攝受。這是讚歎佛力不可思議。

第二、「亦讚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。

這「五分法身」─五種功德是所有佛弟子、大小乘共修的;「戒、定、慧」是約因地來說,是法身因;「解脫、解脫知見」是法身果。

首先看「戒法身」:簡稱為「戒身」。就是我們剛開始在持戒的時候,從持戒當中慢慢產生一種勝解力、誓願力,然後產生一種遠離過失的功德。如果你很自然就會遠離過失,那表示你的戒身成就了。其次「定法身」的成就,是你能經常保持專注,遠離種種的散亂跟掉舉。「慧法身」的成就,是遠離世間的愚痴顛倒。這戒、定、慧三身,是約因地的善根來說。「解脫法身」:是你身口意開始解脫一切的障礙;佛法所說的障礙,主要是包括煩惱障、業障和報障。「解脫知見法身」:解脫知見有兩層意思:一個人真實解脫之後,從「自受用」的角度來說,他自知解脫;如果他證得初果,一定知道自己已證得初果,不用佛陀來印證。從「他受用」的角度來說,他也可以廣設方便,引導他人趨向於解脫,他有方便力。

好比我們從經典可以了解六祖大師,他這個人沒有讀過書,但是開悟以後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句話他講得出來。因為他證得那個「道」之後,他能夠藉由很多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,這叫解脫知見。也就是:他自己解脫之後,就容易產生靈感,會講一些話來引導別人,趨向於他所成就的功德;即便他沒有讀過書,也能夠用語言文字,巧妙地表現出來,這叫做「解脫知見」。當然有讀過書,文字表達上就會比較莊嚴一點,但是所講出來的道理都一樣。

這個地方是讚歎內心的善根──戒定慧的善根,還有解脫、解脫知見的功德不可思議,讚歎心力不可思議。

此臨命終人聽了之後,應該是聽聞之後還要受持,生起很深重的慚愧心,由這一念慚愧心,去憶念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五種的善根,以及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,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這時候,因為他心念的轉變──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,所以他的果報也跟著轉變。本來看到的地獄猛火,就化成了清涼風;這清涼風吹過來的時候,就落下了天上的妙華;華中有西方三聖──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勢至菩薩,隨華而到,來迎接這個臨終之人。

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:生命的轉變,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!

我們先談一談,一個人為什麼會造罪,根源在哪裡?有些人會說:因為他煩惱重──貪欲重、瞋心重、高慢心、忌妒心重,才會造罪。沒錯。那他為什麼起煩惱?<楞嚴經>說一個人會起煩惱、造罪,只有一個理由,就是他起了「攀緣心」──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。

「攀緣心」,在<楞嚴經>講到兩個內涵:

第一個,是「業力」的問題。你一旦動攀緣心,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。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,生死業力就愈重,他會循業發現。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,就會隨順你的業力──有些人你很喜歡、有些人你不喜歡。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,宿業所變現的景象你沒辦法改變。所以你一旦動攀緣心,一定會啟動你過去的業力,生命就變成二分法。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,生命就沒有好壞,它只是個影像而已。但是你開始仁者心動,這個世界就跟著動了,生死業力、宇宙萬法也就開始動了,生命就變成了二分法,有好的、有壞的──有些東西你會起貪欲去追求,有些東西你會起瞋心去排斥,這是業力的問題。

第二個,你會產生錯誤的「想像」。業力給你的種種景象跟感受,這是沒辦法改變的,但是你會生起顛倒想,認為應該去追求,這個對生命是好的。然後過去的宿業,一旦跟顛倒想結合起來,你就造罪了。

怎麼辦呢?<楞嚴經>是怎麼去對治攀緣心?<楞嚴經>是認為: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,我們沒辦法改變;哪些人會對你比較好、哪些人會討厭你,這一部分你沒辦法改變。釋迦牟尼佛身為佛陀,祂也不可能事事如意;所以祂的家族要被滅亡的時候,佛陀也沒辦法改變,祂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殺害祂的家族,也沒有辦法,這是業力。

但是「佛為法王,於法自在」,祂不起顛倒想,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在消除業力這一塊,而是「消除你的顛倒想」。<楞嚴經>提出的方法,就是戒、定、慧三身,意思是說:當我們今天遇到人事的問題時,是先啟動「慧身」──不迷。你要先觀照這個景象是本來沒有的,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;雖然這個人跟你講一些不好聽的話,但是這些都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所以上等人直接從「不迷」下手,從生死業力中通過去,這個業就消了沒了。

但是,要像上等人不迷,不容易,完全靠智慧化解問題的人不多,那怎麼辦呢?「不取」。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,我明明看他罵我是真的,那就不要取──不要住在上面。就算這個影像是真的,但我不住,即便你罵我是如此的真實、你傷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實,我可以選擇不要把心住在上面,我可以去念佛、去想一些未來光明的事情。透過無住啟發「定身」──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
如果你的智慧、禪定都薄弱;智慧的觀照也薄弱、禪定的安住力也薄弱,你又取著了,那麼最後的底線就是「戒身」了──不動,不要亂動!雖然我現在心裡很氣,但是我先不動,靠持戒的功德來收攝自己的煩惱。

所以<楞嚴經>是先啟動「慧身」─不迷,如果這個防線被破壞了,就用「定身」─不取;不取又被煩惱破壞了,就用「戒身」─不動。所以持戒是整個身口意的最低防線,如果連不動也被破壞了,那就失敗了!這是<楞嚴經>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。

善根人直接從「不迷」下手,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,還你就算了;禪定的人是這個境我不住,就像有人罵佛陀,佛陀說你端東西給我吃,端不端你決定,吃不吃我決定,我可以不住、不取;第三個我要求自己不要亂動。<楞嚴經>就是以戒定慧三身,來對治攀緣心,所以我們開導臨終的人,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讓他向外攀緣的心──迴光返照。就做這件事情。讓他迴光返照──過去曾經在佛堂中,修習的戒定慧善根,還記得嗎?你在聽經的時候,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,還記得嗎?你只要讓他憶念佛陀、憶念自己的自性善根,他就有救了!

我們一再強調:一定要相信真實的善根,絕對可以消滅心中黑暗的罪業,你要相信!一個人這一生在人世間打滾了七、八十年,臨命終時大家都是百感交集,不好受。經歷了很多的人生恩怨,一路走來,心中所留下的痕跡,每個人都是心有千千結,那麼在臨命終這個緊急關頭之下,誰能夠提起正念,那就是往生的一個成敗關鍵。

你的信仰很重要。當你提起正念的時候,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,你內心的菩提心、對阿彌陀佛信仰的願力,那種善根是真實的!你用真實的信心、真實的願力,去攀緣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,一定可以對治這一切虛妄的假相!

以佛法的角度來說,無論你怎麼樣攀緣,只要一念的迴光返照就夠了,這一念的迴光返照,就能夠消除百千萬億劫的攀緣。為甚麼?就好像千年暗室,只要找得到電燈,一瞬間它就亮了,不用等到千年才亮。那他憑甚麼臨終時,能夠把地獄的猛火,化成清涼風?憑的就是他臨終的──迴光返照,把心帶回家了。他以前是離家出走──「一念迷,生死浩然」;現在他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迴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,把他真實的善根表現出來──「一念悟,輪迴頓息。」

這種傳承只有大乘佛法才有的─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但是,如果你臨命終繼續向外攀緣,那就沒辦法了,臨終得救只有一種情況──迴光返照。用事相來說明:比方說你臨命終的時候,想起世間的一些恩恩怨怨,這時候你迴光返照──世間沒有對錯之分,這才對;如果你還有對錯概念,表示你沒有迴光返照,還是向外攀緣,那就沒辦法。依照<楞嚴經>的意思:只要向外攀緣,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,都是生死之法,所以臨終的最高境界,就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世間的人會說:不錯喔!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,這是中等人。你還認為你做了很多善事,那你心還是向外攀緣善法。事實上,臨命終最好的憶念,就是憶念「真如」─何其自性本來清淨。第二個憶念你的「菩提心」,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五分法身。第三個憶念「彌陀的功德」。這樣你就成功了!

這個人就是因為臨終得到正確的憶念,所以能夠從地獄猛火,化成清涼風,從向外攀緣的心,而迴光返照正念真如、順從本願。我們看他最後的結果:

【捨報往生】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。

這個人雖然今生造了很多罪業,但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的引導,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,『如一念頃』很短的時間,便往生七寶池、八功德水的蓮華當中。

【華開遲疾】經於六劫,蓮華乃敷。

那麼,在蓮華當中待了多久?待了六劫的時間。當然這個時候他見不到阿彌陀佛,但是他在極樂世界裡面,每天懺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他的身心是安樂的。經典上說:即便他不能夠離開蓮華,在蓮華當中,也是無有眾苦、但受諸樂。

【華開得益】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梵音聲,安慰彼人,為說大乘甚深經典;聞此法已,應時即發無上道心。

【總結】是名下品中生者。

經過六劫,蓮華才開;蓮華開了之後,他還是沒有見到阿彌陀佛,是見到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以清淨的法音來安慰這個人,鼓勵他說:你雖然曾經造了罪業,但是你已如法懺悔了──懺悔則清淨、懺悔則安樂;並為他說大乘甚深經典。

「大乘甚深經典」主要是開示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──沒有煩惱、沒有罪業、沒有生死,都是我們一念的妄動,才有這些如夢如幻的現象產生,現在迴光返照,就像一個人從夢中醒過來,當然是覓之了不可得,也就是開顯大乘「無生」的道理。這個人聽了起大歡喜,即發無上菩提心,這是下品中生者。

下品中生的人,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佛弟子,智者大師對於下品中生的人,總結四個字:是「善惡交雜」之人。是說這個人有善根,要不然也不可能遇到三寶、發心去受戒,不能否定他有善根。第二個「惡」,這個人肯定煩惱粗重,經不起誘惑才犯戒、破戒,但是他在臨終的時候,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把他的善根啟發出來,所以產生這麼大的反轉。

不過,這個地方有人提問說:為什麼他到極樂世界才發無上菩提心,不是說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嗎?古德解釋說:這個人過去生中,應該已發過菩提心,或者今生也發過菩提心,後來一時忘失了,所以到了極樂世界,經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開導之後,再重發菩提心。因為菩提心的善根是不會失掉的,只是一時的忘失,所以叫「重發」。

這是講到「下品中生」,一個善惡交雜的佛弟子,他的往生情況。

壬三、下品下生

【標名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下品下生者。

【正示:正明生因】或有眾生,作不善業;五逆、十惡,具諸不善。如此愚人,以惡業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劫,受苦無窮。

那麼下品下生的人,他作不善業,有很多的重大過失,比方說「五逆十惡」──「五逆」:在整個有為的造罪裡面是最重的,就差沒有「毀謗正法」而已,就是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合和僧;「十惡業」是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他不但是造重大的五逆十惡罪,乃至於具諸不善,有很多身口意的過失。那麼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以罪業之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生多劫無間地獄的痛苦。<楞嚴經>說:造五逆的重罪是要墮無間地獄的。

關於「無間地獄」我們解釋一下:無間地獄又叫「阿鼻地獄」,是說這個人造的罪業太深了,在所有地獄裡面是最重大的。為什麼叫『無間』呢?它有五種的無間:

第一個、趣果無間。就是這個重大罪業的人,臨終的時候沒有經過中陰身。世界上有兩種人死的時候,不用經過中陰身:第一個大善之人,他的善根很快成熟,臨終的時候正念又很清楚,來生要去哪裡也很明確,所以不需要經過中陰身,直接從臨終的正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;大善之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的停留。第二種人是大惡之人,他是臨終的時候直墮阿鼻地獄,沒有經過中陰身。那麼一般人,他的中陰身是七天一死,七七四十九最多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。那麼墮無間地獄的人,他趣向果報是瞬間的。

第二個、身形無間。這是說地獄眾生之身形與地獄之大小相同而無間隙;地獄有多大,你身形就多大;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感覺,身形無間。

第三個、受苦無間。所受的痛苦沒有休息的;其他的地獄受完苦,有暫時的休息,這個無間地獄,從白天到晚上從來沒有休息,它的痛苦是相續的。

第四個、命根無間。這個人一天當中萬死萬生,死了之後一陣清涼風吹過來,他又醒過來;醒過來繼續受刑,那麼折磨到死,之後又醒過來,所以他的命根無間。

第五個、經劫無間。他經歷的時間也是沒有間斷,這個地獄已經結束了,還要轉生到其他地獄去。

雖然這個人造了五逆罪,當然是要墮入無間地獄,但是這個人有善根,所以臨終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的變化,我們看第二段:

如此愚人,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種種安慰,為說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「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」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『南無阿彌陀佛』;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
像這樣造五逆十惡的痴人,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人也是有福報力,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識,為他宣說三件事情:

第一個「種種安慰」,善知識先安慰這個人。因為這個人造了罪業,臨終肯定會躁動不安,非常的恐怖、不安。那麼他是怎麼安慰呢?古德解釋說:應該是開導他──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。雖然造惡業,但是真如本性並沒有失掉,引導他去憶念真如─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」,先把他的心安定下來。

第二個「為說妙法」,這個「妙法」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。看後面的經文,應該是讚歎─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憶念一句佛號,就能夠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,名以召德。

第三個要他實際付出行動,趕快憶念佛陀─「教令念佛」。

此時,這個人為痛苦所逼迫,罪業已經起現行,來不及憶念佛陀了;善知識告訴他說:如果你不能憶念佛的功德、不能憶念佛的光明,沒關係,你就稱念佛號。這個臨命終人,在緊急情況,至誠懇切的稱念佛號,念念相續,具足十念,稱『南無阿彌陀佛』。「南無」就是「歸依」,那麼在稱念佛名的過程當中,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
這個地方,生命的反轉是來自於臨終善知識的開導。對於臨終的開導,我們也跟大家說明一下。那麼臨終開導,講得最完整的就是印光大師,他提出「臨終三要」:

首先,我們到臨終者的面前,第一件事情「善巧開導安慰,令生正信」。你最好對這個亡者要有所了解,一般來說,一定要他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尤其是厭離娑婆更難,因為他在娑婆世界待太久了。

如果說這個人是福報很大的人,今生快樂的時間多、痛苦的時間少,那麼他臨終一定會貪戀娑婆,這時候你用「無常觀」來對治,無常觀是專門對治這些福報大的人──人世間本來就是暫時的、緣生緣滅的,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的,你現在因緣結束了,不要老是活在過去,你要往前看,要活在未來,來生去哪裡比較重要,不能再回憶了,要趕緊往前走!所以要是遇到福報大的人,他肯定是捨不得放下今生,必須用無常觀破他的執著。

但相反的,如果這個人一生當中,身體也病痛、子女也不孝,受諸痛苦,他今生的痛苦吃得很多,那不要用無常觀了,直接用「苦諦觀」;跟他說:你今生吃了這麼多苦,來生還要走一次嗎?直接用苦諦觀來開導他,讓他往前走。

如果這個人他今生有重大的罪業,那只有一個方法,先講「無生」──觀業性本空。我們看善知識的開導,遇到罪重的人都是先開導無生觀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。罪業也是因緣所生法,你要先把罪業放下,到極樂世界再去處理,這個時候不能再憶念罪業了,應該憶念真如本性,先把生命歸零,今生做對做錯都要放下,先找到你的家。讓他安住在一念清淨本性,這是針對臨終造罪很重的人。總而言之,你要善巧開導安慰,讓他對極樂世界提起信願。

第二個,「大家換班念佛,以助淨念」。以印光大師的意思分成三班,一班念兩個小時換班,斷氣後開始算起念八個小時。

第三個,「切忌戒搬動哭泣,以防誤事」。臨命終的人,是在床上往生也好、在椅子上往生也好,他是甚麼樣的姿勢,你都不要去動他。不要說要把他弄好看一點,不要這樣,你多事,因為你一搬動,對他來說會產生干擾。所以不要去搬動、也不要在他面前哭泣,免得破壞他的正念跟善根。臨終的人最怕起攀緣心,<楞嚴經>說:一念動,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!他好不容易把心調整到最好的狀態,已經給他善巧開導、佛號也相應了,這個時候他剛進入彌陀的光明,如果你在他面前哭泣,5 _又讓他從佛號裡面出來,就開始仁者心動,那前面的開示通通白費了。所以你要哭泣就到隔壁去,不能在他面前哭泣。

我們來回憶一下,前面的第四十頁第四行,說: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,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蓮華中。後面都有講到「一念頃、一瞬間」,就是說臨終的正念,必須有兩個條件才能夠成就往生:第一個「無間念」─相續,中間不能有妄想插進來。第二個「無後念」,臨終一念,驀直而去,永無後念。換句話說:這個正念,要一直相續到往生才可以,中間不能有人來破壞他的正念,否則就前功盡棄了。必須是無間念、無後念,這是往生的兩個重要條件。

看最後一段,往生之後的情況:

【捨報往生】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;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
這個臨命終人,他在臨終的時候,應該是地獄之火也現前了,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開始迴光返照──憶念真如本性、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心中的正念現前,整個攀緣心通通放下,不動了。一方面消除重罪,一方面見到了彌陀的功德現前,他見到金蓮華,就像太陽一樣大,安住在這個人的面前,很清楚分明的現前;這時候,於一念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【華開遲疾】於蓮華中,滿十二大劫,蓮華方開。

往生到極樂世界,先待在蓮華當中滿十二大劫,蓮華才開。這個時間也不算短,但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,沒有生老病死的折磨,身心安樂,就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。

【華開得益】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大悲音聲,為其廣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。聞已,歡喜,應時即發菩提之心。

【總結】是名下品下生者。是名下輩生想,名第十六觀。

滿十二大劫,蓮華開了之後,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以大悲音聲來開導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的真實相,就是「我空法空」的真如理,以無生的智慧觀察業性本空,來滅除他的生死重罪。這個人聽了之後,起大歡喜;就是這個人業障已經消除了,所以會法喜;即發無上菩提心,是名下品下生者。總結:這是下三品往生,第十六觀。

下品下生者,以世間的標準,算是一個最大的惡人,造了五逆十惡罪。我看古德的註解上說:大乘經典有很多不思議的境界,但是讀完大乘經典,最讓你感到震撼的是<觀經>的「下品下生」。他不是覺得不思議,而是覺得很震撼,這個人造了這麼重大的五逆十惡,竟然臨終一念迴光返照─正念真如、憶念佛號,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以十法界來說,這個人等於是從最底層的地獄法界,直趣到佛法界。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是成佛,你永遠不退轉,只有一個方向,就是成佛而已,不可能再墮落到凡夫,也不可能墮到二乘。所以觀經的下品下生,等於是從地獄法界,直接把他拉到佛法界去,令人不可思議。那麼這當中是甚麼理由呢?我們等下一堂課,再把它說明清楚。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http://www.dhamiufa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