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10
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/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10 /20 卷)



我們淨土宗的修學,主要的思想是一種他力法門,也就是在滅惡生善的修行過程中,把佛力引到我們內心來──「轉他成自」。但是,我們怎樣把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功德莊嚴,轉到我們內心,消除我們無始的生死重罪,乃至往生淨土呢?本經教導我們修「觀相」,也就是你心中要有極樂世界的相狀,才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。

我們眾生的心是苦惱的,阿彌陀佛的心是莊嚴的,你和阿彌陀佛中間,需要有一座橋樑。這座橋樑,就是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相狀。本經介紹極樂世界,是先解釋依報的相狀,然後再解釋正報的相狀,而依報莊嚴的重心,是以清淨為根本,好比佛陀教我們極樂世界的觀法:

首先,大地觀:是先從水的觀察,變成冰,再變成琉璃地。這在詮釋什麼呢?就是在詮釋極樂世界的莊嚴相是一種清淨相。所以如果你在打坐時,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令你產生貪愛,然後感到躁動不安,那就不對了!這朵蓮華應該不是極樂世界的功德相,可能有問題。所以當極樂世界的相狀,在你心中出現時,應該有一種清淨的力量,能讓你感到寂靜,因為「清淨」是極樂世界一切功德的根本。

從清淨當中,能夠引生三種功德:第一個、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都是「光明相」,處處光明。所以為什麼佛陀先講落日?就是建立光明的概念。如果你看到蓮華,感覺蓮華是黯淡的,那就有問題,極樂世界的環境,沒有一處是黯淡無光的,全是放光的,它是充滿光明的世界。其次,極樂世界具足了「莊嚴相」,如果你在打坐間看到極樂世界的樓閣,是石頭、泥土做的,那也不對!這個就是邪觀。極樂世界一切萬物都是七寶所成,非常莊嚴微妙。而且它也是充滿音樂的世界,各式各樣的音樂都能演說妙法。總之,整個極樂世界的特色就是:光明,莊嚴,音樂。

那麼它的結構如何呢?本經講到大地莊嚴之後,還講到寶樹、樓閣、蓮華,這三個主軸。我們到極樂世界,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蓮華,在那裡有些人待得久,有些人不久, 總之一定要在蓮華待一段時間,在蓮華當中享受八功德水的安樂、享受水的說法;等因緣成熟了,自然華開見佛,然後離開蓮華到寶樹、樓閣去居住,甚至於遨遊十方世界。極樂世界的整個描繪,是以蓮華為中心,然後是寶樹、樓閣,乃至種種的依報莊嚴。

以下有七個觀法,是觀察極樂世界的正報,哪七個觀呢?第一個華座觀。第二個佛菩薩像觀。第三個佛身觀。第四個觀音觀。第五個勢至觀。第六個普往生觀。第七個雜明佛菩薩觀。是先觀佛菩薩像,再觀眾生跟佛菩薩之間的互動關係,先觀靜態再觀動態。

先看「辛一、華座觀」,這個地方很重要,「蓮華」幾乎貫穿了極樂世界的整個依報正報莊嚴。

辛一、第七華座觀

【許說勸持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, 諦聽!諦聽! 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,除苦惱法,汝等憶持,廣為大眾分別解說。

【三聖現身】說是語時,無量壽佛住立空中,觀世音、大勢至,是二大士,侍立左右,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,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」

佛陀講完了依報莊嚴之後,就招呼了一聲阿難跟韋提希,對他們說:『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』為什麼佛陀講完之後,重複的提醒阿難尊者要認真的聽聞,並且好好的思惟呢?古德說:因為以下的正報莊嚴更加的精緻、更加的微細,如果你不專心的話,很難契入,所以必須提醒與會大眾,要提起精神好好的聽聞、思惟。

那麼,以下佛陀是說什麼法呢?說『除苦惱法』。這地方等於有兩層意義:你能夠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就等於是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直接接觸,念念之間即能消除我們的生死重罪。

極樂世界的莊嚴,你一旦觀進去啊,頂多三個月你就有感覺,你的身心世界會有變化。因為阿彌陀佛那種功德相啊──「即眾生心,投佛覺海」,但是你必須根據經文去觀才可以,然後配合拜懺一些助行。那麼從現世的角度來說,能夠將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在心中顯現出來,就能夠消除我們多生多劫的罪障,這是第一個除苦惱法。

第二個、臨命終的時候,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淨土,徹底的遠離生死的痛苦。

這兩種除苦惱法,我們應當要好好憶持,並且廣為大眾來宣說這個妙法。

當佛陀講完這件事的時候,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突然間在空中現前,乃至於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兩位大士菩薩在左右兩邊站立。他們身上的光明,特別的殊勝明亮,沒辦法仔細去瞻仰,猶如百千的紫摩金色一樣,放大光明。

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: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,竟然有他方佛現前,這是非常不尋常的事。我們都知道依照佛法的規矩,一世不能有兩尊佛出世,「一世無二佛」。所以在戒律裡面說:如果你妄說你是佛陀出世,不犯根本罪,因為沒有人會相信;你說你是菩薩示現,犯重罪、大妄語。你說你是什麼佛乘願再來,犯輕罪,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法還沒有滅,即便是末法,至少法還在。

其實是這樣的: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教化主,但是也有例外;比方說<法華經>這種難信之法,開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不管你造什麼樣的罪業、不管你起了多大的顛倒,你的清淨佛性不會失掉,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這個思想很難讓人家相信。因為我們一般都是活在妄想當中,哪一個人知道說,把妄想撥開來看,它的本質就是清淨的,誰知道呢?沒有人知道,也很難相信。說:我們無量劫來,打這麼多妄想、造這麼多罪業,還好,清淨的佛性不受污染,有誰敢相信呢?這些罪業都是虛妄相而已。

所以佛陀詮釋<法華經>,開權顯實、會三歸一的時候,很多聲聞人,心中有很多質疑,即便他對佛陀有強烈的歸依心,但是心中還是有罣礙,所以這時候必須有「多寶佛塔」出現─他方佛出來作證明:你們要相信教主所說的是真實不虛的!

此方世界的佛陀在說法,他方的佛陀來幫助作證明,<法華經>出現過一次,<阿彌陀經>也出現這種事情。<阿彌陀經>在『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…』講了很多很多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之後,說這些功德是怎麼來呢?是你心中憶念阿彌陀佛名號,念念之間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;所以<阿彌陀經>是以音聲來開顯極樂世界功德,<觀經>是以相狀。這兩個當然是可以相輔相成,你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音聲,就能夠趣入彌陀的功德,很難相信!尤其是聲聞人認為音聲是生滅法,一個生滅的音聲怎麼能夠帶動佛的功德呢?因此,到了「流通分」啊,只好請六方諸佛現前,出廣長舌相,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對的──『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』,釋迦牟尼佛跟你們講的法是對的,我們也是如是宣說的。

本經亦復如是。為甚麼我們今天觀想蓮華,下面有八功德水、蓮華中有很多的光明…這樣觀想就能夠滅除重大罪障呢?也是很難相信!是啊,所以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親自出來作證明,就是有「啟信」的意思。這是在特別難信、不可思議法門當中,他方的佛陀才會到娑婆世界來互相作證明。好,再看下一段:

【為眾祈請】時韋提希,見無量壽佛已,接足作禮,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因佛力故,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,未來眾生,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?」

【示所觀境】佛告韋提希:欲觀彼佛者,當起想念,於七寶地上,作蓮華想。

這裡,等於是講到「如何去觀極樂世界正報莊嚴的一個準備工作」。還沒有開始觀喔,只是準備而已。那麼韋提希夫人見到無量壽佛之後,就很虔誠的拜下去,當她拜下去的時候,她說話的對象不是對阿彌陀佛說,而是對釋迦牟尼佛說,因為畢竟釋迦牟尼佛是教化主嘛。

她就說:世尊啊!我現在因為佛陀的神通加持力,能夠見到無量壽佛,跟兩位菩薩親自現身,當然我是生長在佛世,正法時代,但是未來末法時代的眾生,想要觀想無量壽佛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希望得到西方三聖的加持、能跟西方三聖感應道交,應該怎麼辦呢?已經沒有佛陀的現身加持,怎麼辦呢?

佛陀回答說:『欲觀彼佛者,當起想念』這地方兩個重點:第一個、「想」你心中要生起想像,「想」就是一種相狀─於境取相。第二個,要把這個相狀,放在心中「念念相續、明記不忘」;你要讓它相續的時間長一點,產生一種淨化的力量。

怎麼「想」怎麼「念」呢?『於七寶地上,作蓮華想』,就是指蓮華座。本經觀想西方三聖是先觀蓮華座,我們都知道蓮華表示清淨,因為它居塵不染,蓮華的清淨不是遠離染污的清淨,而是它即便處在污泥當中,它的華瓣有一種透明的油質,那些染污的因緣,無法染污到蓮華;無論在怎麼髒穢的環境之下,它永遠保持清淨。

這表示什麼呢?十方諸佛菩薩,所成就的功德,是以清淨心做根本!我們看菩薩的座像,比方說文殊菩薩坐獅子,對不對?表示智慧啊,祂能夠如獅子吼,調伏一切妄想;普賢菩薩坐六牙白象。菩薩有某一些特別的功德,所以會坐野獸、坐動物都有可能;但是從沒有看過一尊佛是坐野獸的,不可能!佛陀一定是坐蓮華座,沒有例外。這表示甚麼意思呢?因為佛陀是尊貴的、清淨莊嚴的,所以一定是坐蓮華座。

這個地方,就在七寶地當中,我們要觀想佛的莊嚴,必須先做蓮華座的想,就是告訴我們:佛陀的功德是怎麼成就的呢?祂是依止清淨心,而不是依止攀緣心;祂是依止離相的清淨心去修波羅蜜而成就的!先把這個基礎工作做好。再往下看,蓮華除了清淨,上面還有甚麼東西,看經文:

【華葉莊嚴】令其蓮華一一葉上,作百寶色;有八萬四千脈,猶如天畫;脈有八萬四千光,了了分明,皆令得見。華葉小者,縱廣二百五十由旬。如是蓮華,具有八萬四千葉;一一葉間,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;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,其光如蓋,七寶合成,徧覆地上。

好,我們把蓮華的這個蓮華座,它的莊嚴解釋一下:那麼蓮華應該怎麼觀呢?先觀想蓮華的每一華瓣都有百寶顏色,各式各樣的顏色都有,不是只有一種顏色;每一華瓣有八萬四千脈絡,好像天上圖畫一樣莊嚴美妙;而且它的每一華脈上,放出八萬四千光明,了了分明,皆令得見。前面說過,極樂世界的蓮華是放光的,它的華脈放出八萬四千光明,了了分明。

在<阿彌陀經>上說:極樂世界的蓮華,如果它的顏色是青色的,就放青光;要是白色的,就放白光;青黃赤白顏色,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白色白光,阿彌陀經是這樣講的,它的顏色跟它的光明是對應的。

『華葉小者,縱廣二百五十由旬。』那麼最小的蓮華,它的一片華葉,就有一萬華里這麼大,比臺灣都還大;每一朵蓮華,有八萬四千個葉片;在每一個葉片當中,有百億個摩尼珠王以為映飾;就是說華瓣上面,鑲了很多的摩尼寶珠,來莊嚴這個蓮華;而這每一顆摩尼寶珠,都放千種光明;這個光明在虛空中,好像寶蓋一樣,覆蓋著整個大地。

所以,蓮華除了清淨之外,還有光明;光明當然表示智慧,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是以智慧來引導的,還有種種波羅蜜的莊嚴。就是說:蓮華本身是清淨義,但是蓮華除了光明,還有很多的摩尼寶珠來做莊嚴點綴。

再看蓮華上的種種莊嚴,我們看經文:

【臺上莊嚴】釋迦毗楞伽寶,以為其臺;此蓮華臺,八萬金剛甄叔迦寶、梵摩尼寶、妙真珠網、以為校飾。

【幢上莊嚴】於其臺上,自然而有四柱寶幢;一一寶幢,如百千萬億須彌山;幢上寶幔,如夜摩天宮;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,以為映飾。

【珠光德用】一一寶珠,有八萬四千光;一一光,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;一一金色,徧其寶土,處處變化,各作異相;或為金剛臺,或作真珠網,或作雜華雲;於十方面,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。

此說明蓮華臺上有三種莊嚴:

首先看第一個「臺上莊嚴」:『釋迦毗楞伽寶,以為其臺。』釋迦是「能勝」的意思,「釋迦毗楞伽寶」是說這個寶特別的尊貴殊勝、晶瑩剔透,來當作蓮華臺。所以我們說蓮華是清淨義,連臺座都特別的晶瑩剔透。這個蓮華臺,有八萬金剛的甄叔迦寶-紅色的寶石、清淨透明的摩尼寶,以及美妙莊嚴的珍珠網,在蓮華臺周圍的邊緣,來做點綴裝飾。

再看臺上的「幢上莊嚴」:於其蓮華臺上,自然而有四柱寶幢。這個寶幢,古德解釋:表示「四無量心」,是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一念清淨莊嚴的心性,以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種願力,來攝受眾生,所以叫做四柱寶幢。『一一寶幢,有百千萬億須彌山』,這個寶幢就像「百千萬億須彌山」這麼高大。

其次,看寶幔的莊嚴:『幢上寶幔,如夜摩天宮。』寶幢是比喻菩薩的四攝法,當他付出行動的時候,菩薩的調柔猶如寶幔──有布施、愛語、同事、利行,四種方便來攝受眾生。這個寶幔就像夜摩天,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天,它的光明特別殊勝,形容就像夜摩天宮的寶幔這麼的莊嚴。

第三個、「寶珠」:『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』,這個寶珠是比喻菩薩的波羅蜜妙行,除了有四無量心、善巧的四攝法,還有實際的利他行動。就是在這個寶幔當中,鑲了很多很多的微妙寶珠來做裝飾。

簡單說:極樂世界的蓮華臺上面有寶幢,寶幢旁邊掛了很多寶幔,寶幔上面鑲了很多的寶珠,有這三種莊嚴。那麼,這麼多的寶幢、寶幔、寶珠,有甚麼好處呢?先解釋它的德用──這每一個寶珠有八萬四千光明,每一個光明,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顏色;每一金光處處變化,各作奇異之相,以下舉出三種:

能夠變出「金剛臺」、或是變現出「真珠網」、或是變現各式各樣的「華雲」。於十方世界,隨眾生的歡喜而變現,來施作佛事,宣揚菩薩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種種波羅蜜,顯現給眾生看,令發無上道心;換句話說,就在寶珠的光明當中,來宣揚菩薩的種種佛事。這是極樂世界蓮華臺的莊嚴相貌,跟它的功能德用。

【總結觀名】是為華座想,名第七觀。

這個叫第七觀華座觀、華座想,也是正報的前方便

【結示本願】佛告阿難:如此妙華,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。

那麼,這個蓮華座的微妙莊嚴,是怎麼來的呢?它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就的。

這一段的總結經文,在<阿彌陀經>有出現過四次─『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』,是由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出來的。極樂世界的莊嚴,當然是彌陀本願所成就的,這個沒有話說。因為,沒有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、塵點劫的實踐,就沒有極樂世界的莊嚴,我們也就得不到祂的攝受。但關鍵是: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莊嚴,是祂老人家自己受用;身為一個凡夫,我們比較在意的是:「怎麼跟祂的功德相應?」也就是「如何轉他成自呢?」

在<阿彌陀經>當中,蕅益大師解釋三力,其中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這個沒有話說,由於阿彌陀佛的發心,才能幫助我們末法眾生去惡生善,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心,修行必須完全靠自己的力量,那是一種漫長辛苦的菩薩道,所以我們感恩彌陀的發心,帶給我們一個希望!

但是,我們怎麼契入祂的功德,跟祂感應呢?這個地方,就有兩種差別──<阿彌陀經>是強調名號功德,它是從音聲契入。本經也有講到在臨命終時,如果你真的無法觀想了,那就提起音聲;但是你真的想要消除重大罪障、增加品位的話,相狀是很重要的!你看後面的九品往生,九品的分判啊,從相狀契入的,是品位比較高的。當然,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是法界身,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可以從「音聲」契入、也可從「相狀」契入,當然也可以兩個兼修。

雖說這個蓮華是阿彌陀佛成就的,但是我們在觀想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成就我們自己的蓮華;就在我們觀想蓮華的時候,也念念成就自己的蓮華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地方有佛陀的蓮華跟我們眾生的蓮華,這兩層意思。

好,看最後的總結:

【重顯觀儀】若欲念彼佛者,當先作此華座想。作此想時,不得雜觀,皆應一一觀之,一一葉、一一珠、一一光、一一臺、一一幢,皆令分明。如於鏡中,自見面像。

【結觀成益】此想成者,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,必定當生極樂世界。

【辨觀邪正】-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;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

這是說我們要憶念阿彌陀佛功德之前,要先做蓮華觀,這是觀正報之前的準備。所以在作觀的時候呢,不能夠混雜其他的觀想,要很專心而且注意它的次第,什麼次第呢?

先觀蓮華的華瓣,每一華瓣當中有寶珠,每一顆寶珠都放光明,那麼蓮華觀完之後觀華臺,寶臺上有四個寶柱,寶柱旁邊有華幔,華幔上有很多的寶珠。你要一個一個都觀得很清楚,就像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顏面一樣,那麼清楚分明。有什麼好處呢?能夠滅除五萬億劫的生死重罪,而且臨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。依上所說而觀,與經文相符者,就叫正觀;否則,那就是邪觀。

關於佛陀的法身,下一段馬上講到,事實上跟小乘人的法身不一樣。前面有講過,小乘法是以空性的「無常觀」成就了法身,也叫清淨法身,但是阿羅漢的清淨法身啊,叫「素法身」,吃素的素。他不能夠他受用,也不能救拔眾生。佛陀的法身叫做「妙法身」,祂是『一一理性具足莊嚴,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。』有救拔眾生的力量。我們講一個小故事,來比較一下,凡夫功德跟佛的功德,到底有甚麼差別:

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,有一位大富長者,生了一個女兒,這個女兒生出時很奇怪,她的頭頂上長了一顆寶珠。這顆寶珠白天看沒有什麼特別,一到晚上就放光,而且越晚放光越明顯。所以大富長者,就取這個女兒名字叫寶光。

當然這個是善業力,而且這個女兒善根很強,父親去聽法的時候,她就跟在身邊,長大之後,就要求出家。她也是屬於那種「善來比丘」,根本不用佛陀剃度的根性。佛陀說:「善來比丘尼!鬚髮自落,袈裟披身。」她自然能感得戒體,所以在修行當中很快證得阿羅漢果。

那麼,弟子們就問佛陀說:這個寶光比丘尼,為什麼一出生,頭上就有一顆寶珠呢?乃至於出家之後,那顆寶珠都還在呢?佛陀回答說:這個比丘尼啊,毗婆尸佛入涅槃後,到了末法時代,她是一個在家女居士,有一天到大殿拜佛,禮拜毗婆尸佛的佛像,拜下去,便非常感動痛哭流涕,拜完之後,就把身上非常喜歡的一顆寶珠,供養毗婆尸佛的佛像,而且還咒願:願以此布施的功德,生生世世,出生在尊貴家。她因為這種「供佛」和「咒願」的力量,感得生生世世都出生在天上,或是人間的大富長者家,而且頭頂上都有一顆寶珠放大光明。

我們要說的是:凡夫依止有所得的心,以善業力、咒願力,所創造出來的這種寶珠莊嚴,它本身沒有自在力!

我們必須把凡夫的「業感緣起」,跟佛陀的「法界緣起」,作一個說明:事實上,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也一定施捨過寶珠,乃至於施捨過祂的身體。但是為什麼祂的功德有自在力呢?而且能夠隨意變現、施作佛事呢?因為佛陀的心是依止菩提心、空正見;祂是以「無所求的心」去做布施,所以所成就的莊嚴,我們看經文就知道──『處處變化,各做異相,或為金剛臺,或作真珠網,或作雜華雲,於十方面,隨意變現,施作佛事。』

同樣一件事情,比方說你現在去做一個財務布施,你用「有所得」的心態去做,來生所感的福報是固定的,是一顆寶珠永遠就是寶珠了,而且別人看到它,也不可能生起滅惡生善的效果,頂多起歡喜心,甚至起貪心 想要偷你的寶珠都有可能。如果你是以無相的菩提心──以「無所求」的心去做,而且發願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。那你以後得到這個寶珠,那是不可思議啊!每一個人看到都會起歡喜心、都能夠生起滅惡生善的善根、都能夠施作佛事。

我們要知道:同樣一件事,你的心態不同,結果就不同!

我們現在除了仰仗佛力來幫助我們之外,也要知道「為什麼佛陀都有這種功德」。其實<觀經>雖然是他力的加持法門,但從某種程度來講,也是提醒你──自己要發心!所以<觀經>還講到──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性」,就是說:自性功德我都已具足,為什麼不把它開顯出來呢?所以我們在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時候,雖然要生起歸依之心,但是也有自我勉勵的意思。

這個就是講到蓮華的莊嚴,這種莊嚴能夠起各種變現,而且在變現過程當中,能夠宣揚佛陀的功德,讓眾生能滅惡生善、施作佛事。

辛二、第八佛菩薩像觀

這一科是一個「總像觀」,是把佛跟菩薩合起來觀。到下文再把它分開來,做個別的、微細的觀察。我們看經文,先看前面三段的總說:

【結前啟後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;見此事已,次當想佛。
【想佛緣由】所以者何,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
【結歸一心】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
      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。

這段經文很重要!在修觀時,如果這段經文不懂,你就沒辦法修了,這個道理非常重要!

我們依經文解釋一下。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『見此事已』,你能夠把極樂世界的蓮華座觀,觀想成就之後,就可以觀想佛了。當然是觀想佛坐在蓮華座上。『所以者何?』為什麼要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莊嚴呢?

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』這是講到佛陀的身-以「法性」為身。

這裡,再解釋一下,佛陀的救拔有兩種:一種是「應化身」的救拔,一種是「法性身」的救拔。

什麼叫應化身的救拔呢?比方說,諸位有幸生長在佛陀時代,能夠親自看到佛陀,整天跟在佛陀的身邊,這個時候佛陀就可以主動救拔我們,而且是無條件的救拔,這個叫做「為諸眾生不請之友」。

諸位可以看看佛弟子得到佛陀的加被,即便他在打妄想,佛陀都有辦法去改變他,而且不用你去祈請佛陀救拔你,只要善根成熟,佛陀就主動救拔你,所以叫做「為諸眾生不請之友」。但是有一個條件:「你要生長在佛世」,只要你有善根,佛陀可以毫無條件、主動積極的救拔你,這是應化身的救拔。

但是,等到佛陀一期的應化結束了,佛陀死亡了、涅槃了,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佛陀了,這時候剩下「法身」。法身的救拔跟應化身的救拔有所差別,是有條件的救拔;祂有一定的道路,必須跟祂的道路相應,佛陀才有辦法救拔你,所以佛陀滅度之後,祂就不能主動救拔你。

但是: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』,這是針對像法、末法時代來說的,就是我們出生的時候,佛陀滅度了,那怎麼辦呢?沒關係!還有希望。因為佛陀應化身滅度了,佛陀的法性身──遍一切處,恆常存在。

而佛陀的「法性身」有什麼好處呢?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」關鍵在這個「入」。智者大師解釋說,就是一種「自在力」。

其實我們凡夫也會造ㄧ些功德,對不對!我們也曾經布施、持戒、作很多慈善事業,那麼這些功德我們想要輸送給我們的親友。比方說你的父母親、你的子女…你要怎麼做呢?只能夠迴向,是不是?你不能說:某某人啊,你在美國,沒關係,你觀想我的形狀,我就能夠入到你的心中哦。我們做不到。他觀想你的形狀,他還是依舊苦惱,因為我們不能入眾生的心中!所以我們凡夫的功德,只能夠透過迴向來輸送,當然這中間的過程,障礙重重,問題就比較多,因為彼此之間的因緣淺深都有問題。

但是:佛陀的力量很大,即便佛陀滅度了,剩下法身,都能夠入於眾生的心想當中,所以即便佛陀沒有在我們身邊,我們還是可以跟佛陀感應道交!

為什麼?因為佛陀的法性身,祂有『能入』的功能,能透過我們的妄想,進入到我們的心中,產生一種感應加持的力量。

但是,這個地方要有條件,我們說過佛陀滅度之後,佛陀對我們的救拔,是有條件的救拔,不是無條件的救拔──必須我們準備好了,佛陀才能夠產生「入」的力量。

怎麼準備呢?這個地方說來話長,我們等下一堂課再來說明。總而言之,生長在末法時代,讓我們感到很遺憾,雖然得到人身,佛卻滅度了;我們還有很多的煩惱、很多的業障在,誰來幫助我們呢?其實,雖然佛陀應化身已經滅度了,但是佛陀法身還在,只要你有正確的方法,就可以達到跟正法時代一樣的效果、得到佛陀的加被,而這個方法當然就很重要了!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