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6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/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6 /20 卷)



前一堂課講到「正示淨業三福」,在佛法的修學當中,很重視修學的次第,就好比蓋房子,必須先有穩固的地基,然後才有柱子、才有牆壁,最後才有裡面的裝飾擺設。修學佛法的道理也是一樣,一定要先有道前基礎,才能建立無量的殊勝功德。

我們淨土宗所追求的,是跟彌陀的一種感應道交。但是我們想要臨命終時,保持正念跟彌陀感應道交,也是要有基礎,這個基礎就是佛陀所提示的──淨業三福。

為什麼說修淨土法門,即便是帶業往生,也要有基礎呢?因為如果我們平常就有很多過失,如同《楞嚴經》說的,一個人身口意累積太多罪業,這樣會有一個問題,臨終容易躁動不安,因為罪業它是不安穩性的。你看我們造了罪業之後,我們的心會感到心不安,就是因為累積太多罪業,你的心就會躁動不安,所以臨終想要無障礙就有困難。尤其你常常殺生、吃眾生肉,臨命終時,即便你佛號提起來,但是你的佛號很容易受到罪業的干擾,乃至於被破壞,所以必須先遠離障礙。

修學淨土宗的人,臨終提起正念的共同條件──願我臨終無障礙。而淨土宗最大的福報就是「善終」─五福臨門最重要的是善終,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。所以你看我們所有的修行迴向,並不是迴向今生如何快樂、來生如何快樂的,淨土宗的修學者,迴向只有個一方向──願我臨終無障礙,讓我在一種無障礙的身心狀態下,順利地往生淨土!

當然,這個是要有條件的,不是你光迴向就可以成就的。還必須要有善業作基礎,因為善業的力量是寂靜的、安穩的。佛教講「諸法因緣生」,你有這種因緣,自然就有這種結果。如果你一天到晚造罪業,卻又希望臨終無障礙,這是不可能的事;既然我們所求的是臨終無障礙,就要造作無障礙的業力,也就是修──淨業三福。

以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的看法,他認為前面兩個是助行,淨土宗最重要的境界是第三個:『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』。淨土宗是大乘法門,大乘法門的共同思想就是發菩提心。所謂「發菩提心」,以淨土宗來說是兩種心:第一個「願做佛心」,第二個「願度眾生心」,將這兩個心合起來,就是:願往生之心!也就是以往生淨土,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。那麼,發菩提心之後呢──『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』,前面是慈悲心,這個是屬於智慧。讀誦大乘的目的,當然就是為了開啟智慧,第一諦。第一諦簡單說,就是能夠如實的-正念真如。

在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,必須要面對很多問題,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過去,今生夾帶著無量的過去,也就是「阿賴耶識」。阿賴耶識不斷地釋放過去的因緣,所以人生充滿了很多問題。我們過去生中有太多的罪業,今生就一定要面對很多的惡因緣,那麼除了懺悔業障之外,你的智慧也很重要,也就是要有見地。這個問題什麼時候要發生,我們沒辦法控制,但是一定要用智慧的力量,來化解問題。

從《楞嚴經》的角度來說,它是以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觀來看人生,讓你的生命最終契入中道。《楞嚴經》在修觀上,首先用「空觀」,以空性的智慧來看人生。空觀是怎麼觀照的呢?《楞嚴經》的空觀是很特別的,它觀照兩個處所:第一個「來無所從」,第二個「去無所止」。

也就是說:它以空觀來反觀我們的過去-你從什麼地方來?找我們生命的來處!你說我從前生而來。對,然後呢?他的前生從什麼地方而來?又從前生而來。那麼,你就這樣一直觀照進去,最後找到你的本來面目,結果是什麼?覓之了不可得!事實上,我們是從「空性」而來,這個很重要啊!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那是後來才有的,我們本來是怎麼回事呢?我們觀察過去,一直找下去-探本求源,最後的結果是: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!本來是清淨的,所有的這些因緣假相都是後來有的。所以「空觀」是先看無量的過去,之後再看無量的未來-你將往哪裡而去?

你說生命最後的結果是什麼?你忙了一輩子,最後結果是什麼?答案是沒有結果!佛陀用做「夢」來比喻人生。好比有一個人,一個晚上做了五個夢,夢自己當國王,做了很多事、修了很多的善法;當國王夢境結束後,來世升天了;天人的果報結束之後,福報享盡了,變成了一隻螞蟻。請問:你做國王,結果跑哪裡去呢?沒有結果!我們從第一個夢、接第二個夢…只是把業力帶過去而已,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沒有結果,因為我們是在酬償舊業,我們是來還業力的,當業力還完之後呢,這些因緣就消失了。所以是──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。」當你第一個夢結束了,另外一個業力又顯現,變成第二個夢、第三個夢…所以人生啊,沒頭沒尾,沒有個開始,也沒有個結果,只是一個過程而已。

《楞嚴經》的空觀,雖然說是空掉過去、空掉未來──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啊!但是,不能空掉「過程」,而是把過程當作「假觀」──「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」。你今生的因緣,可以讓你去積功累德、開創未來。

當你把人生的過去空掉,未來也空掉,你就容易放下當下的因緣,而發起菩提心。因為你知道,人生最後還是沒有結果。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有結果的,每一個人都是從空性而來,當某種業力成熟了,就顯現出來;等業力釋放完了之後,又回到空性;下一個業力顯現、又從空性而來、又回到空性而去…就這麼回事。人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,由此你就會知道:在今生的過程當中,你應該如何去積功累德。

這個地方佛說大乘──了解生命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再以這個法義來勸進行者,這也是一種布施。當然,這個地方偏重「法布施」,應該也包括了「財布施」跟「無畏施」。

『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』。前面所說的這三福,都是淨業,都是淨土宗的一個修學基礎。

『佛告韋提希,汝今知否?此三種業,乃是過去未來現在,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』意思是說:我們能夠修這三種清淨之業,就是在成就佛道的真實因種。

關於這「淨業三福」,智者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他說這三種善業,都必須由願力來作引導,叫做「有願之思」。所謂『思』是一種如理思惟,是以願力來作引導,簡單說就是「以願導行」,所以它是以「菩提心」來攝受一切的善業,來當作淨土宗的資糧。

我們剛開始的發心叫做「善念」,從「善念」要提升到「願力」的時候,你的善念是不決定的,有時候會受情緒的影響──很多事有時候很想做,有時候又不想做。但是學佛之後,你說我學佛他沒有學佛,同樣都在做慈善事業,但是功德並不一樣。因為雖然他是個慈善家,他有善念;你是一個學佛人,你這個善念的背後,還有菩提的願力在引導,所以不一樣。這關係到你的心,堅定和不堅定的差別。

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公案,叫做「善光公主」的故事。波斯匿王的女兒善光公主,她的福報很大、身相莊嚴,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寵愛,父王為她蓋了一間很美麗的宮殿。

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後,就去看他的女兒,看到這麼美麗的宮殿,就讚美說:「哎呀!女兒啊,妳看妳因為得到父親的寵愛,才能受用這麼美好的宮殿啊!」善光公主是學佛人,她就回答說:「父親!你說的不對,我今天能夠享用這快樂的宮殿,是我過去善業所感!」波斯匿王聽了很不高興,就如是的問三次:「妳這個快樂是我賜給妳的!」但是,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說:「我的快樂,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!」最後波斯匿王生氣了,就把她嫁給了一個乞丐。

善光公主只好認命,就跟著這個乞丐走了。之後,就問乞丐說:「你以前的祖先,是做什麼的呢?」乞丐說:「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,不是做乞丐的,後來因為遇到事情,家道中落,到我們這一代變成了乞丐。」她說:「你應該至少有一間房子吧!」乞丐就帶著善光公主,回到他過去住的房子,老房子都已經破舊沒人住了,長滿了荒草,兩個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,開始種菜。結果在整理土地的時候,挖出了他祖先留下來的一些珍寶。善光公主拿這些珍寶,去蓋了一座宮殿,跟她以前住過的宮殿完全一樣。這時候,波斯匿王看了非常驚訝,就去請教佛陀──為什麼公主被他趕出去之後,仍然可以重蓋這樣的宮殿,她的果報怎麼這麼堅固不可破壞?

佛陀說「善光公主」過去有兩段因緣:

第一段先講她在毗婆尸佛時,她出世的時候是像法時代,佛陀已經入滅了。有一天她到寺廟去,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,就生起歡喜心做大布施,而且在佛前咒願,她這個咒願的力量很大,她發了兩個願:第一個,願我生生世世護持三寶。第二個,願我生生世世生於尊貴之家。結果她後來這兩個咒願,都有實現。

其次,講到善光公主跟這位乞丐的因緣。佛陀說:在迦葉佛的時代,善光公主跟這個乞丐也是做夫妻,兩個人都很有錢。善光公主經常布施,但是因為她先生沒有學佛,就障礙她不讓她布施,善光公主一開始是偷偷的布施,等她先生年紀大了之後,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動,就跟著她一起布施。但是他跟著她布施,也是隨順外在的因緣才布施,心中沒有產生一種真實的願力,所以他的果報,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,才能夠表現出來。

事實上,你在因地修善的時候,可能是選擇性的修善,選擇你喜歡的因緣;一旦你發了願,就沒有選擇餘地;以願力來引導善行,就沒有喜不喜歡的選擇了,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!

比方說我們臺灣的慈濟,你看慈濟的善業,全世界都讚歎。我個人的看法是,慈濟不只是一個慈善機構,如果只是慈善機構,它的力量沒有那麼大,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,因為有宗教的理念,才能夠讓一個人產生強大的願力。你可以去觀察,如果這個人沒有宗教理念,只是一個善人、一個好人,那他做善事,有一定的時空條件,有歡喜心,他才會去做。宗教師就沒有什麼歡喜不歡喜,我歡喜也得做,不歡喜也得做,因為他已經超越情緒了;所以當一個人開始發起願力時,就沒有什麼選擇,該怎麼做就怎麼做。

這個方講到三種善業,不是一般的善業,都是「有願之思」。善導大師說,這是強大菩提願,所攝受的一種「思心所」,也就是一種善念的造作,所以叫做「以願導行」,這種善業,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

我們修學淨土宗,要注意這句話啊!你看有些人修學淨土法門,修到最後的結果,就像日本的本願念佛,將整個聖道門的修道基礎,完全摒棄──念佛人不用修善、也不用發菩提心、也不用持戒…只要念佛就好,這個思想對於淨土宗,造成嚴重的傷害。

一個人能夠不求臨終無障礙,就能夠提起正念、提起佛號,不需要外在環境的幫助,這有點難,這是執理廢事。所以你看經上佛陀怎麼說,祂說:這三種淨業是過去如此,未來如此,現在如此,一切諸佛要成就清淨的國土,乃至是你往生清淨國土的淨業正因。所以:淨土宗不能跟聖道門切割,應該以聖道門做基礎,然後提起佛號,這叫臨終的正念!

不是說聖道門的基礎通通不要,只要一句佛號,那你這句佛號怎麼生起的?你沒有聖道門的基礎,臨命終的時候,你的心是散亂的、顛倒的、,是躁動不安的!所以這個地方要記住,淨業三福可以成就一種「願我臨終無障礙」的環境,這是修學淨業的一個基礎。

佛陀講完淨業三福之後,就讚歎韋提希夫人問得好,為後世眾生提出一個修行的方法,我們看經文:

歎其所問:
「佛告阿難及韋提希,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,善哉!韋提希,快問此事。」

佛陀說:諦聽!諦聽!『諦』就是如實而正確。妳(韋提希夫人)應該要如實正確的聽,而且要好好的思惟憶念不忘。『如來今者,未來世一切眾生』,這個「未來世」, 特別是指末法眾生。因為末法眾生,第一個煩惱重、第二個邪見深,各式各樣的說法通通出現,我們已經搞不清楚誰說的是正確、誰說的不正確,聖人都不再出現了。我們內受煩惱的干擾,外受邪見的誤導,所以佛陀必須為末法眾生,說此修學淨土的基礎,有三種的清淨業。『善哉,韋提希,快問此事』,妳這個問題問得好啊!讓末法時代眾生,能掌握到修行的方向!

囑付阿難:
阿難!汝當受持,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。如來今者,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,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。以佛力故,當得見彼清淨國土,如執明鏡,自見面像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,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

這一段,佛陀開始要講正修,前面淨業三福是道前基礎,跟淨土的修學沒有直接關係,但是能夠創造一種臨終無障礙的環境,以下正式宣說淨土宗感應道交的方法。

佛陀對阿難說:以上的三種淨業,妳應當好好受持,而且為廣大的眾生,來宣說佛陀的教誨。『如來今者教韋提希,以及未來世一切眾生,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。』以下佛陀將告訴我們,如何來作觀想,這是因地。其次講果地,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『以佛力故』。因為你能夠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就能夠觸動佛陀的本願功德力,得到佛力的加持,見到彼清淨國土。見到什麼呢?就像是拿著鏡子去照自己的身體一樣,如此的清楚,那麼好像一個人照鏡子,見到自己的面相。那麼見到彼國土──極樂世界的種種安樂、莊嚴,一方面內生起歡喜,一方面即能成就「無生法忍」。

這地方要注意!佛陀在講十六觀之前,先講「心力跟佛力」的互動關係。我們在因地觀想極樂世界,果地就能見彼國土莊嚴而成就安樂道,乃至成就佛道。這個觀念是說: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四十八願功德,它已經成就了,不用我們去修,這是既成的事實。但是我們想要啟動四十八願的功德,有兩個方法:

第一個「執持名號」。
第二個「觀想彼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」。

本經講到的是修觀想,為什麼我們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就能夠感應佛力呢?在本經當中,講出一個很重要觀念說:因為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』。

這句話的大意是說:佛陀是什麼身呢?是「法界身」,所以佛陀可以用任何的身相出現。比方說佛陀可以用落日的光明出現、也可以用琉璃地的光明出現、也可以以證得的身相出現…這些身相都能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因此,你在作觀想的時候,佛陀就可以跟你感應道交;你在憶佛念佛的時候,你就具足了佛陀的功德─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換句話說:當你心中憶佛念佛,你就能夠得到佛陀的加持,種下一個往生的正因。一方面能夠見彼國土,離苦得樂;一方面你的心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能夠帶動佛力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思想很重要,這是藉假修真的方法。修觀想的人,這個思想要清楚──以一種憶念的心力,去觀想極樂世界的相狀,由這個相狀去帶動彌陀的感應道交。

丁二、明十六妙觀答正受(分二:戊一、明韋提見土之由。戊二、為未來請見土之法)

 丁二的「明十六妙觀答正受」,前面的思惟是「助行」,這是講「正行」。十六觀分二:戊一明韋提希見土之由;戊二為未來請見土之法。第一個先說明韋提希當下為什麼能見到極樂世界,理由是什麼?

戊一、明韋提見土之由
「佛告韋提希,汝是凡夫,心想羸劣,未得天眼,不能遠觀,諸佛如來有異方便,令汝得見」

佛陀在講十六觀之前,先講出這個方便門。佛陀告訴韋提希說:你是一個生死凡夫,所以妄想粗重、心思散亂,這是第一點;第二個,未得天眼,又沒有天眼通,只有肉眼。因此不可能眼觀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,不可能!但事實上,你卻看到了,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諸佛如來有異方便啊,令汝得見,這是諸佛如來的異方便。

我們解釋一下:佛陀出世於人間,祂內心有真實的功德,但是祂的真實功德不能直接傳送給我們,因為我們跟祂有很大的落差;祂是是佛法界,我們是人道法界,落差太大了,所以人法界跟佛法界之間,必須要有一個橋樑,就是佛陀在<法華經>上說的──「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」。

也就是說我們的佛堂有佛像,那也必須從門才看得到佛像,門本身不是佛像,但是你透過門才看得到佛像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意思是說,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見得到極樂世界,因為太遙遠了,誰見得到極樂世界?第一個、我們沒有神通,沒有天眼通;第二個、我們妄想粗重。但是沒關係,佛陀為此開出了一個方便門。

這個方便門,從本經來看有兩個:第一個佛陀以「神通力加持」,但是這只適用生長在佛世的時候;比方說韋提希夫人她跟佛陀在一起,佛陀用神通力令她得見,那是生長在正法時代,你跟佛陀生長在一起,可以辦到。但是,佛滅度之後,就有問題了,佛陀已經不跟我們生活在一起,這時候,我們沒有佛陀的神通力怎麼辦呢?佛陀必須「說法」,用語言文字來詮釋極樂世界。比方說,我們看「落日觀」,看夕陽西下的時候,那個圓球下,那落日是不是極樂世界?當然不是極樂世界,因為它是娑婆世界的東西,但是開方便門---當我們的心接觸到落日之後,就能夠透過落日的假相,進一步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。

也就是說:十六妙觀,佛陀完全是從我們凡夫的世界,譬喻、施設出來的方便---落日觀、瑠璃地觀、寶樹觀…佛陀全部取材於娑婆世界的東西,並不是極樂世界的東西。重點是:這個方便門是佛陀施設出來的,你只要照祂的方向走,總有一天你就能夠慢慢、慢慢的看到真實相,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這就是──藉假修真。

所以在本經當中有兩個觀法:第一個「假想觀」,我們剛開始是假想的,根據佛陀的方法,生起落日觀、瑠璃地觀、寶樹觀、池水觀、蓮華觀…都是假想的。但是慢慢慢慢假想之後,開方便門,最後就入「如實觀」──真實的見到極樂世界。

雖然我們一念心性,現出了十六觀的假相,這個相是個假相,是釋迦牟尼佛施設的一個方便,但是這個假相當中,有兩個是真實的:第一個、「心」是真實的,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;第二個、「彌陀的本願功德」也是真實的。換言之:相是假相,但是「能念的心」不可思議,「所念的佛」也不可思議,透過這個假相,就能夠開顯真實相。

「假相」跟「妄想」不一樣!

你在打妄想,你自己在那邊胡思亂想,這叫打妄想;觀想是說:你必須根據佛陀的開示,一步一步地按次第作觀。所以後文會說:如果你依此觀者,名為正觀;不依此觀者,是邪觀。就是說,你能依照佛陀的開示,祂要你觀什麼你就觀什麼,一步一步照這樣去修觀想,就能夠見到極樂世界的如實相。

這個地方,韋提希夫人因為生長在佛世,所以佛陀開方便門,直接用神通來加持她,但是末法眾生怎麼辦呢?看下一段「戊二、為未來請見土之法。」佛陀滅度後,我們不可能得到佛陀的神通加持,我們想要見極樂世界,怎麼辦呢?

戊二、為未來請見土之法(分二:己一、請。己二、答。)

己一、請
「時韋提希白佛言,世尊,如我今者,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,若佛滅後,諸眾生等,濁惡不善,五苦所逼,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」

韋提希夫人雖然遇到了障礙,但是她跟釋迦牟尼佛因緣深,所以能生長在佛世,得到佛神通的異方便,見到極樂世界,而產生好樂。因為她很有慈悲心,所以問佛陀說:『世尊啊!如我今者,以佛力故,見彼國土。』她說我今生很幸運,蒙您的神通加持,能夠見到極樂世界,所見到的是一個如實之境。但是,您滅度之後,末法眾生充滿了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無量無邊的煩惱來干擾、污濁他們的內心。當煩惱不斷的增長廣大,變成一種堅定的力量,就開始造不善業-殺、盜、淫、妄,最後招感五苦。

關於這個「五苦」,有很多種註解,其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:六道輪迴中,把阿修羅道併入前面的五道。五道眾生各有各的痛苦,比方說地獄有燒煮之苦,餓鬼道有飢渴之苦,畜生道有斬割之苦,人道有八苦,天人有五衰之苦;因此這裡是總稱六道輪迴的生死輪迴之苦。而凡夫眾生有惑業苦之所逼迫,『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?』意思是說:生長在佛世,佛有神通力,但是佛滅度後,那時候的眾生,有什麼方便力,能夠讓他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呢?這以下佛陀就開示了十六觀法,透過這個假相引導我們進入到極樂世界的如實相。

己二、答(分三:庚一、六觀觀依報。庚二、七觀觀正報。庚三、後三觀明三輩往生)
 庚一、六觀觀依報(分六:辛一、日觀。辛二、水觀。辛三、地觀。辛四、樹觀。辛五、池觀。辛六、總觀。)

辛一、日觀
己二的回答,這當中分成三大段:第一段「六觀觀依報」,第二個「七觀觀正報」,第三個「後三觀明三輩往生」。其實,我們講十六觀,真正的觀行只有前面十三觀。這十三觀當中,前面六觀是「觀依報」,後面七觀是「觀正報」。首先看庚一觀依報有六種觀:第一個是日觀、二是水觀、三地觀、四樹觀、五池觀、六總觀。先看第一個「日觀」:

【總勸修觀】「佛告韋提希,汝及眾生,應當專心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。」

本經正式講到實修的時候,佛陀說:韋提希以及未來一切眾生,應當要專心都攝六根,而且要把念頭提起來──淨念相繼,把心安住在一個固定的所緣處,所謂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將心置在哪裡呢?置在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這個地方-想於西方。我們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首先要跟極樂世界結緣,你看我們平常打妄想,都是打娑婆世界的妄想,所以我們跟娑婆世界的業緣就越結越深。現在要調整一下,開始要專心去觀想西方極樂世界。應該怎麼觀想呢?以下有三段:

【舉所觀境】云何作想,凡作想者,一切眾生,自非生盲,有目之徒,皆見日沒。
【正示觀法】當起想念,正坐西向,諦觀於日欲沒之處,令心堅住,專想不移,
      見日欲沒,狀如懸鼓。
【觀成之相】既見日已,閉目開目,皆令明了。

我們作極樂世界的觀想:

第一個觀,『云何作想?』怎麼想呢?先要鎖定一個所觀境,就是說我們的所觀境是「日沒」-太陽下山的處所。佛陀說:『一切眾生自非生盲』,除非你天生就是雙目失明,生下來就看不到,否則一定都看過落日,就是以落日為所觀境,應該怎麼觀呢?『當起想念』,修觀時應當生起想念,首先是『正坐西向』,面向西方而坐,『諦觀於日欲沒之處』然後如實的觀察日欲沒之處,看太陽下山的處所。

意思是這樣的:你可以先把眼睛打開,取這個落日相,之後把它記起來,再把眼睛閉起來。當你的眼睛閉起來時,把你取得的落日相,在心中把它現出來。當然,剛開始我們會覺得生疏,心裡想得不是很清楚,沒有關係,你可以打開眼睛再取一次。取到落日相之後,眼睛閉起來,在心中再現出來。就是說:把外在的落日相記取起來,然後用心想,讓它在你的心中顯現出來。如是輾轉──『令心堅住,專想不移。』使令我們內心堅固安定,而且專想不亂想。

『見日欲沒狀如懸鼓』這是講到形狀。觀想這個太陽,就像是掛在空中的圓鼓一樣,『既見日已,閉目開目,皆令明了。』這是觀想成功之相。落日觀的成功,必須眼睛閉起來的時候,心中所現的落日,跟外面的落日,完全一樣清楚明了。有古德說:如果你在觀落日時,中間有黑暗的陰影存在,那表示你有罪業在,要多求懺悔。如果你很用功觀落日,但是都發覺落日當中有黑色的陰影存在,那你就要配合拜懺,來懺悔罪業。如果你能夠真實地把落日的光明相,全部在心中觀想出來,這樣就是觀想成功了。

『是為日想,名為初觀。』落日有兩層意思:第一個意思,古德說是「送想西方」,就是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來生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避免我們想法太多,留戀娑婆世界,跟眾生結下生死業緣,也就是把你的念頭集中起來──送想西方!

諸位如果學過<唯識學>,應該知道『想』的力量很大!在五蘊裡面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對於「想蘊」,在一天當中,你大部份是打些什麼妄想,你就要注意了。好比你平常走路,經常走的道路,你就比較熟悉。等到臨命終,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等流性,你就習慣往這個方向去。因此,如果你平常經常想:我要修五戒十善、我要幫助別人…那你是走人天道;如果你的出離心比較重,不太想跟別人接觸,走入山林不欲見人,那你的生命是走上二乘涅槃之道,你在成佛之道,是先成就偏空涅槃,然後再迴小向大,因為你心中是往這個方向走;如果你的心經常發菩提心,願代眾生受無量苦、令諸眾生畢竟大樂,發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的菩提心,那你就是直趨佛道。

因此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軌跡,在死亡到來之前,都還有機會調整,就是看你的內心,在一天當中經常出現什麼樣的想像,那個相狀很重要!當然,你偶爾生起一個惡念,這叫做一時的失念,這個念頭對你來說很生疏,你馬上懺悔,就可以把它捨掉,力量就不大。但是如果某一個念頭,你一而再、再而三的生起,它在你心中已經形成一種強大的軌跡,這個就要小心了,這個已經形成一種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。

<唯識學>認為生命是你的「想像力」創造出來的,我們的想像力也創造了來生。換句話說,你今生怎麼來的呢?是因為你前生經常打某一種妄想,才把你今生創造出來。如果你前生經常生起布施的想法,你今生就得富貴果報;如果你前生經常打慳貪的妄想,有東西就想佔為己有,你今生就貧窮了。如果前生人家刺激你的時候,你經常是忍辱的想法,退一步海闊天空,你今生就得莊嚴果報;如果人家刺激你,你馬上就還擊,生起瞋恚心,你今生就得醜陋果報。是因為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像,所以才創造你今生的果報,由此類推,你今生的想像,已經開始在描繪你的來生,當然只要死亡到來之前,你還是可以重新改造你的想法。

首先「送想西方」,經常告訴自己:我來生要到淨土去,此生是我最後一生!你要把落日,當作是在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方向引導,這叫送想西方。其次,「取光明相」,本經是取落日的光明,光明相在整個觀想中,非常重要。極樂世界的觀察依報有三種相最為重要:

第一個「光明相」:<唯識學>上說,臨終要墮落三惡道的人,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黑暗相,所以你作夢的時候,如果經常夢到你在沒有光明的房子裡,那就不好了。功德相第一個是光明,臨命終人看到光明相,這個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。第二個「清淨相」:極樂世界沒有污穢,它是瑠璃地啊,為什麼瑠璃地要內外清澈透明,就是在表顯一種清淨相。第三個「莊嚴相」:極樂世界一切萬物,都是七寶莊嚴所成的。

其實,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雖然表達方式有所不同,但是都在表顯三種相──光明相、清淨相、莊嚴相。

那麼,我們為了要跟彌陀感應道交,就要藉假修真,依照佛陀的開示去思考──我們本來是走生死輪迴之路、本來是打著生死輪迴的妄想,現在把它引導到走到極樂世界去。除了念佛,以佛號為所觀境,佛號是聽聲音,它是一種「止」,是無分別住。但是你在念佛的時候,你心中的心態也很重要,「觀」你要經常生起極樂世界的觀想,這樣你跟娑婆世界的業緣才會慢慢淡薄,你跟極樂世界的緣也就深了。

其實:改變我們的妄想,就在改變我們生命的軌跡,就在改變生命的方向!

你去讀讀「唯識」就會了解,你平常打什麼妄想,那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。對於「想蘊」<唯識學>怎麼描繪想蘊?『動身發語獨為最,引滿能招業力牽』。造作業力最強,而且臨終的時候牽引力最強-「引滿能招業力牽」,生命是我們的妄想在牽引的,所以五蘊當中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想蘊的影響力最大,其他都是跟它配合的。

為什麼佛陀出世,佛陀不能把功德送給我們?因為佛陀出世只有一個目的──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佛陀平常遇到事情,祂是怎麼想像的?佛陀遇到事情,祂選擇用布施的想像、持戒的想像、忍辱的想像,所以:

我們是學佛的知見,學佛的思考模式!

天台宗說:想要成就「佛」的種性,如果你的思考模式是雜染的,你的生命就跟三惡道感應道交;如果你的思考模式是偏空出離的,不喜歡跟人家往來,也不想做善事,你很清高,那你一定是走向二乘的道路。所以:

要先改變你的想像,才能夠改變你的種性,最後才能夠改變生命的結果!

事實上,佛陀教我們這十三觀,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想像,讓我們跟娑婆世界感應道交的力量,轉變成跟極樂世界感應道交,是這個意思。

雖然我們剛開始只是一種假想,那沒關係──「藉假修真」。佛陀有說:假想修久了,極樂世界的真實相,就會在夢中、定中,顯現出來!假想修久了,真實的極樂世界就會出現,因為這個假相是佛陀特地施設的,佛陀的方便之門不一樣,是對眾生開的,門門都能契入究竟實相!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http://www.dhamiufa.org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