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8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/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8 /20 卷)



天台「智者大師」講到我們修行的次第,有講到「通、別」兩種:

有些修行方法是可以融通的,比方說到底是先修小乘再學大乘?還是先學大乘再學小乘?這就很難講了。有些人必須先修小乘,然後才能夠修大乘,迴小向大;有些人是先把大乘的思想弄清楚,再運用小乘的各種方法,來加以對治。這個就是「良由眾生根性不一,致使如來巧說不同」。

所以佛陀講到很多自力的修行法門,答案都是不確定的。對這個人這樣講、對那個人這樣講,這叫「應機說法」。換言之,在自力的聖道法門當中,佛陀會用比較融通的方法和角度來宣說。怎麼樣呢?經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
但是屬於「他力門」-本尊相應的法門,如何跟本尊感應道交,規矩就很多了,佛陀是用「別」,一種次第的教授。在密宗和淨土宗的觀想當中,它的次第不能有任何差錯,因為這些都是屬於事相修法──「託彼依正,顯我心性」。我們是假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,來開顯我內心的善根、滅除我的重罪,這種次第就很清楚了。

蕅益大師說,這種屬於「他力門」攝受的,一定是「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」,這個過來人只有一個──就是佛陀,沒有人有資格宣說。

所以我們研究本經,對於觀想次第就要很清楚了,跟你研究楞嚴經、其他的教理,那你可以把前後混著修都沒關係。但是講到本尊相應法,就要第一、二、三漸次修觀!就像本經的修觀次第,就很清楚了,最後「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」,如果你不是如此觀者叫邪觀,就把這樣的次第,特別強調出來。

接看第四「樹觀」。這個依報的觀法,它是越觀越複雜,由粗到細。前面落日觀,取它的光明相,是最容易觀的。然後再觀大地,取瑠璃地的清淨,大地能夠離一切相,表顯菩薩的願力是沒有雜染的。「光明」表示智慧,「大地」表示悲願,那麼「樹觀」就講到「莊嚴」了。菩薩的功德、菩薩的波羅蜜就是:光明相、清淨相、莊嚴相。講到這個莊嚴相,樹觀就將這一主題表達無遺,對於極樂世界互含互攝的功德莊嚴,有很詳細的描繪。

【結前啟後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,地想成已,次觀寶樹。

佛陀告訴阿難及韋提希,地觀想成就之後,接下來觀什麼呢?觀寶樹。

由此可知,佛陀所教的觀法,是由粗到細,由粗的光明、清淨,進入到微細的莊嚴,是一步一步的往下觀。

【觀相之法】觀寶樹者,一一觀之,作七重行樹想,一一樹高八千由旬,其諸寶樹,七寶華葉,無不具足。

『觀寶樹者,一一觀之。』跟前面的道理一樣,有次第的。這個地方的次第,是先觀樹的樹幹、再觀它的小枝、再觀葉、再觀枝幹華果,是由粗到細觀下去。怎麼觀呢?

首先,你要取一個單位,因為極樂世界的樹很多,有很多樹,不是一點點樹,所以必須用「七重」來作一個小單位,叫「七重行樹」。

什麼叫「七重行樹」我們解釋一下:

它是一重的寶樹,中間有一重的道路;再一重的寶樹,一重的道路,如是到七,叫「七重行樹」。當然極樂世界的樹,不只七重而已。這地方先作七重行樹,如果取太大的單位你也觀不來,所以一般是以「七」為一個極限,先取七重當一個小片段,觀想成功之後,再把放大,觀想它遍滿極樂世界。

以七重行數為一個小單位,那每一棵寶樹,要觀想多高呢?八千由旬。這個由旬有小、中、大,最小的是四十華里,中的是六十華里,大的八十華里,我們姑且用最小的是四十華里,四十華里就有八千由旬,三十二萬華里,極樂世界一片葉片,就比台灣還大,都是很廣大的境界。

『其諸寶樹,七寶華葉,無不具足。』極樂世界的寶樹,都是七寶所成的華、七寶所成的葉,無不具足。前面已經說過,極樂世界的七寶,不是娑婆世界的七寶,因為極樂世界的那些寶,娑婆世界沒有,只能用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去作譬喻,所以引用七寶來作譬喻。

這是講到觀相,必須要有次第、先觀樹幹、再觀枝葉華果,慢慢的觀進去,無不具足。再看它華葉的相貌:

【色光映飾】一一華葉,作異寶色,瑠璃色中,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,出紅色光,瑪瑙色中,出硨磲光,硨磲色中,出綠真珠光,珊瑚,琥珀,一切眾寶,以為映飾」

『一一華葉,作異寶色』。那麼極樂世界的樹葉和華朵,有不同的光和不同的顏色,以下講出譬喻:在青色的瑠璃當中,出金色的光明;在紺青的玻璃當中,出紅色的光明;在紅色的瑪瑙色當中出硨磲,硨磲是白色的光明;在白色的硨磲當中,出綠色的真珠的光明;乃至珊瑚、琥珀等一切眾寶,它的顏色光明,是互相參雜、互相照耀、互相裝飾的。

極樂世界的的五塵,前面說過是互含互攝的,為什麼呢?你看諸天的寶物,諸天的寶物是單一的,光明就是光明、顏色就是顏色,因為諸天的光明也是業感緣起。所以一般慈善家在行善業時,首先沒有我空、法空的正見,也就是沒有空正見。其次,沒有菩薩的願力。所以他造善事,叫做一時興起;他到菜市場看到一個眾生很可憐,突然生起惻隱之心,就把它買下來放生,他為什麼這樣做呢?因為一時的惻隱之心。

所以慈善家做善業,缺乏持續的動力,因為他沒有貫穿善業的願力,沒有這種貫穿性。一般的慈善家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沒有說「吾道一以貫之」。菩薩修學善業就不是這樣,菩薩修學善業具有空正見、又有菩提心,所以菩薩的善業叫做「波羅蜜」啊!

諸位要知道:人天乘沒有波羅蜜,二乘也沒有波羅蜜,只有菩薩去行布施、去持戒,後面加一個「波羅蜜」,因為他有「道」啊!吾道一以貫之!

菩薩的所有善業,一定是跟般若智慧相應,也一定跟他的菩薩本願相應,他的菩提本願如大地一樣堅定,大地能攝持所有的樹木華草,所以得果報時,他的功德就不可思議啊!

《攝大乘論》上說:菩薩行布施時,他是依止菩提心、空正見,也就是說他布施的心態,具足了持戒的心、忍辱的心、精進的心、禪定的心、智慧的心,六度都具足了。他布施時不是只有施捨的心,還包含了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他因地的善行是互含互攝,得果報時,當然也是不可思議,互含互攝,叫做「法界緣起」,這跟世間以及諸天的業感緣起,是不一樣的!

其實,這三段都只是一種綱要的總說,真實的寶樹觀,下一段就解釋得很詳細,它的莊嚴相是怎麼回事?它有什麼樣的功能呢?看經文:

【華樹莊嚴】妙真珠網,彌覆樹上,一一樹上,有七重網,一一網間,有五百億妙華宮殿,如梵王宮,諸天童子,自然在中,一一童子,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,其摩尼光照百由旬,猶如和合百億日月,不可具名,眾寶間錯,色中上者。

寶樹的莊嚴,分四段來觀察:

首先觀寶樹上的宮殿,再觀宮殿居住的環境,『妙真珠網,彌覆樹上。一一樹上,有七重網。有五百億妙華宮殿,如梵王宮。』這個寶樹當中,有很多真珠所串的真珠網,「彌覆」滿滿的覆蓋在七重樹上。就是樹上有很多的真珠網,在每一棵的寶樹上,都有七重的寶網,這個七重的寶網就好像是七重的寶塔,它是一重網、一重網、一重網,有七重,就像寶塔的高度一樣,越來越高,有七重的真珠網。這七重的真珠網是做甚麼的呢?每一個網當中,有五百億個微妙的香華所成的宮殿,這宮殿就像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一樣莊嚴。

極樂世界的『諸天童子,自然在中。』『童子』,是譬喻相貌莊嚴的天人,這些天人,是住在樹上的真珠網當中的宮殿。

『一一童子,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,其摩尼光照百由旬,猶如和合百億日月,不可具名,眾寶間錯,色中上者。』諸天童子的身上都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。『釋迦毗楞伽』翻成中文叫「能勝」,『摩尼』叫「如意」,即如意寶珠。他們就將這些如意寶珠配掛在身上,來做裝飾。這種如意寶珠,它放的光明能照耀百由旬,就好像和合一百億個日月那樣的光明,沒有辦法形容的光明。樹上的眾寶,也是互相的間隔、交錯,它的顏色也是最為殊勝的。

這是講到極樂世界的寶樹,有七重的真珠網,而每一個真珠網,都有妙華宮殿,諸天童子就住在宮殿當中。再看它的華:

此諸寶樹,行行相當,葉葉相次,於眾葉間,生諸妙華,華上自然有七寶果。

這七寶樹是行行相當,寶樹的排列,每一排列有一定的次序。樹葉跟樹葉之間的間隔,也都很有次序。在這眾葉當中,有種種的華、開種種微妙的香華,華上自然有七寶果-七寶莊嚴的果實,所以極樂世界的華果是同時的。

我們娑婆世界是先開華,等華謝了之後,果實才出現。極樂世界是『生諸妙華,華上自然有七寶果。』這是比喻菩薩「修因、證果」是同時的,因為他是稱性起修──因地的心性就有果地的功德,所以是「因果同時」。這是講到「華」,以下再講到「果」。

一一樹葉,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,其葉千色,有百種畫,如天瓔珞,有眾妙華,作閻浮檀金色,如旋火輪,宛轉葉間,涌生諸果,如帝釋瓶。

每一片樹葉,它的『縱』就是豎,『廣』就是橫,橫豎有多大呢?二十五由旬,大概是一千華里左右,它一片樹葉比台灣還大。

樹葉有千種顏色,有百種的畫。所謂樹葉上的『畫』是指什麼呢?就是樹葉上有葉脈,它的脈絡就好像是一幅很精美的畫一樣,很像畫一樣。『如天瓔珞』,就像天人所掛的瓔珞,很有次序也非常莊嚴的樣子。而這當中有很多的妙華,它是什麼顏色呢?它是紫金磨色,就像是光明的火輪,在樹葉之間旋轉。

極樂世界的樹葉,它的光明是流動的,前面講到的光明是靜態的,瑠璃色當中有金色的光明、玻璃色當中有紅色的光明…是靜態的光。這地方樹葉上的華,會釋放出光明,這個光明是移動的,就像旋轉的火輪,在樹葉華之間旋轉。後文講到池水,極樂世界的功德水,也是流動的,所以它的莊嚴有靜態的莊嚴和動態的莊嚴。

『涌生諸果,如帝釋瓶。』極樂世界華的上面有種種果實,這果實有什麼功能呢?就像帝釋的寶瓶。帝釋有一種寶瓶,能夠所求如願,極樂世界的這個果,也是可以讓我們所求如願,如帝釋瓶。『帝釋』是指釋提桓因,他有無量的上品善業,所以招感一個寶瓶,能生出你想要的東西來。極樂世界的華,能涌出種種果實,如帝釋的寶瓶。再看這個水果有什麼作用呢?

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無量寶蓋;是寶蓋中,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,十方佛國,亦於中現。

極樂世界的這些果,它是放大光明,在光明當中,能夠變化成很多的幢幡,乃至無量的寶蓋;在寶蓋當中,能夠現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諸佛,弘法利生的事業。十方諸佛在哪一個地方行布施波羅蜜、弘法波羅蜜、各式各樣的波羅蜜,種種的佛事,我們都可以在寶蓋當中看到;乃至十方諸佛的國土莊嚴,也都於中顯現出來。

我們說明這段文的意思:極樂世界的這些果實,能出現十方諸佛的國土,這是什麼意思呢?有人問蕅益大師說,十方世界這麼多佛土,為什麼偏讚西方淨土?在中國的佛教傳承裡面,幾乎講到淨土,絕大部分都是講「西方淨土」,少部分講彌勒淨土,只有少部份。那麼為什麼十方諸佛的淨土,要偏讚西方淨土呢?乃至在《阿彌陀經》當中,釋迦牟尼佛讚歎極樂淨土之後,六方諸佛即出廣長舌相,異口同聲讚美阿彌陀佛淨土的莊嚴?這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蕅益大師說的──因為往生西方就等同生十方!

表面上,我們很狹隘的鎖定一個目標──往生西方淨土,把求生西方當作生命的唯一目標。但事實上,當我往生西方淨土之後,我等同往生十方國土。這地方的其中一個理由,就是說,為什麼生西方就是生十方淨土呢?因為你到了極樂世界,你可以受用十方諸佛說法的情況,你可以同時看到藥師佛說法、看到普光佛、普明佛說法…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特色!

所以蕅益大師說:極樂世界的規劃,對我們凡夫眾生特別有很大的幫助!

他說:十方凡聖同居土,沒有這樣的規劃。你到了極樂世界,你在凡聖同居土所受用的,幾乎是等同實報莊嚴土的功德,這在其他淨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十方的佛土,它的四土清楚分明,你有什麼功德,你就到哪裡去;你是帶業往生的凡夫,就到凡聖同居土去;你是法身菩薩,就到實報莊嚴土去。凡聖同居土絕對不可能說在一個果實當中,看到十方世界諸佛的顯現,不可能的事!這是什麼境界啊!這是「一為無量,無量為一」的法界緣起啊!除非是初地以上菩薩,否則不可能有這種功德相。但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有這種情況,不可思議啊!

如果我們比較各佛土的實報莊嚴土,那就沒有好壞之分。藥師佛的實報莊嚴土,和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,都是法界緣起。但是比較兩者的「凡聖同居土」,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,能夠去受用凡聖同居土,那我們真的要說「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!」極樂世界是最為殊勝的!

就著凡夫來說,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偏重在救護生死凡夫,阿彌陀佛對我們生死凡夫幫助最大,所以才說「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!」這句話,對我們生死凡夫來說,的確是這樣。因為他的四土是互含互攝-橫具四土啊!一個凡聖同居土的眾生,能夠受用「實報莊嚴土」的功德,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──『寶蓋當中,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,十方佛國,亦於中現。』這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!看最後的總結:

【觀成之相】見此樹已,亦當次第一一觀之,觀見樹莖,枝葉,華果,皆令分明。

【總結觀名】是為樹想,名第四觀。

這地方講到功德相狀,就是說我們在觀樹時,也應該次第觀之,凡是觀極樂世界的莊嚴,一定是有次第的,怎麼觀呢?先觀它的樹幹,再看它的細的枝葉,最後是華果,然後再觀成七重行樹,再慢慢的擴大到整個的極樂世界…總之,你必須要依照經文,次第觀之,而且是了了分明,不能有任何的模糊或含糊籠統,是為樹想,名第四觀。

寶樹觀,可以說是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讓我們看的一覽無遺──光明中有寶物、寶物中有光明,把光明相跟清淨相整個表現出來。古德講到這個寶樹觀,有一首偈頌,可以跟大家分享:

「五百億童華裡住」:這是說有五百億天人,住在寶樹華上,真珠網當中的宮殿裡。「三千世界果中藏」:那麼你住在宮殿裡面,可以透過前面的華果,看到三千世界的十方諸佛,正在宣揚佛法的相貌,你等於是「坐地參方」,根本不用去親近十方諸佛,廣學無量法門。你就在極樂世界裡面坐著,就能夠親近十方諸佛,這就是我們說的「坐地參方」。「自心種子栽培得」:而這麼多互含互攝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?其實,也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,憶佛念佛栽培所成的。「各各撐天柱地長」:由於因地的莊嚴,成就果地的圓滿;「各各撐天柱地長」,就是指果地的功德都圓滿了,全部都有了。

我們要知道,在觀想過程當中,當你起觀,不管是觀極樂世界的光明相、或者是清淨相、或者是莊嚴相。一旦你心中出現一個相狀,在你的生命當中,已經產生了兩種力量:

第一個、彌陀的加持力。

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』。就是說:如果你能按照佛陀所教的次第而觀,你等於是把佛的功德,引到你的身心世界,你把佛的光明功德、莊嚴功德都引進來了,所以說是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你已經進入佛陀的功德莊嚴。

第二個、心力不可思議。

你能夠從這個地方,慢慢啟發自己的善根,這叫「藉相」。我們現在自己要生起善根有困難。比方說,你為什麼需要藉這個相呢?你有本事自己就生起善根。事實上有困難。凡夫必須仰仗佛力,先藉十方諸佛的功德相,但是重點是怎麼樣「藉相修心」呢?關鍵還是要把你的善根啟發出來,透過光明相來啟發我們智慧的觀照力。做什麼呢?讓你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,要用光明來觀照──透著清淨的瑠璃地啟發菩薩的悲願、透過這個莊嚴相來成就菩薩波羅蜜的功德,藉這個相來修我們的心。

因此,除了佛力之外,我們自己的心力也很重要!意思是說:我沒辦法帶動我的心力,我是生死業力凡夫,需要有人伸手幫我拉一把,所以藉用佛力來帶動我。所謂「果地相」是說:用已經成就的果地功德,來帶動我因地的心。我們很難讓自己生起善根,很難!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觀想,把極樂世界觀想久了之後,你發覺你的心態會改變──不思議熏!

我講一個小故事,讓大家作參考,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,在波羅奈國,發生的一件事情。

波羅奈國有一個國王,晚上作了一個夢,在夢中看到一隻金光閃閃的金毛獸,全身放大光明。國王看了起大歡喜,他想:要是能把這個金毛獸抓過來,把牠殺了,毛剝下來放在我的寶座上坐著,那可是非常榮耀的事情。

所以當他從夢中醒來之後,他就重賞哪一個獵人幫他抓到這隻金毛獸,他就重重賞賜他財富和官爵,就有很多人到深山去找,結果找了幾年,都沒有看到金毛獸的蹤影。

之後,有一位獵人,去找金毛獸的時候,一不小心從山上滑落到山谷去,跌倒受傷,身上在流血。這時候白天過去了,晚上即將到來,他又飢又渴,身上又流血,引來很多的蟲來咬他的身體。就在他絕望之餘,突然間眼睛一打開,看到了金光閃閃的金毛獸,就在他的面前出現。

金毛獸看到獵人受了重傷,即將死亡,就對他起了慈悲之心,趕緊把他叼起來,送到淺水的地方讓他喝水,然後又找了很多水果讓他充飢,吃完之後,很快就睡著了。

第二天起來,看到金毛獸在他旁邊,整晚照顧他,他又感動又矛盾,就現出憂愁的樣子。金毛獸看到他的表情,問說:「你為什麼悶悶不樂,現憂愁之相呢?」獵人回答說:「說實在的,我為了找你,可以說是傾家蕩產,幾年來就是為了要找你。現在終於讓我找到你。但是要是把你殺了,我就是忘恩負義的人,因為你救了我一命;要是不殺你,多年的願望又不能達成,因此內心非常矛盾!」

金毛獸這時候──看著這苦惱的獵人,以及他心中的期待,又看到滿地的蟲為了吸食獵人身上的血,在那個地方充滿了飢渴。就如是思惟:我生生世世就是為了貪戀這個身體,也不能成就什麼功德,好不容易現在有這個機會,來滿眾生的願。於是金毛獸就說:「這樣好了,我去撞樹,把我的血肉,布施給地上的這些眾生,等到眾生吃完之後,再把我身上的皮剝下來送給國王,就能夠滿足你的願望,也滿足地上蟲子的願望。」

金毛獸說完話之後,就開始作願:

第一個、牠發願吃到牠血肉的眾生,都能夠離苦得樂。第二個、凡是吃到牠血肉的眾生,未來都能成就無上菩提。牠的善業還加上了咒願力。作願之後,牠就自殺了,因為這樣而死亡,但是因為牠發了善願,所以就升到天上去了。

那麼,想要牠的皮的那位國王是誰呢?就是提婆達多的前生。咬牠肉的這些八萬的眾生,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,最初度的八萬天人-發了菩提心的這些天人。

關於釋迦牟尼佛的布施功德,祂自己說過:三千大千世界,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祂捨生命處。當然,我們除了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善業,更重要的是看到祂的本願,這個地方很重要!一個宗教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,就是他有願力的支持──本願功德。如果你在修善業的時候,沒有生起菩提心、空正見,你就不可能產生果地上互含互攝的莊嚴。

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?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:如果你以一種狹隘的自私心去憶佛、念佛,阿彌陀佛是菩提心,你的心是狹隘自私的,這兩個能夠心心相應嗎?對不對!

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》的註解上說: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來憶佛念佛,沒有廣大的胸量──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宏願;沒有願作佛心、願度眾生的心;是因為看到極樂世界很漂亮、可以享樂,所以才願意去──「為了樂故而欲求往生」這樣是不能往生的!因為你是為了追求快樂,剛好跟諸天相應,諸天就是提供你快樂,所以你不發菩提心,你把憶佛的功德,本來是一顆摩尼寶珠,最後只換來一顆糖果。

這就是印光大師說的:因為你不發菩提心,本來是無量功德莊嚴的東西,結果變成一種狹隘的業感業果,那就變成什麼呢?變成受用諸天有漏的快樂果報──帶著滿身的貪欲煩惱,升到天上去,你這樣享受快樂,後遺症很嚴重,貪欲特別重,等樂報受完之後,來到娑婆世界,很可能會墮到三惡道去,因為你把自己本該有的福報,享用得太過了。

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、阿彌陀佛的聖號,都是具足無量的功德莊嚴-佛力不可思議,但是進入到你的心中之後,到底是一種無量莊嚴的法界緣起?還是一種狹隘的有漏業感緣起,你的心態就很重要!所以我們講「藉相修心」,你本身的心態很重要,這一點在阿彌陀經講得不多。

對於《阿彌陀經》,蕅益大師雖然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會歸到三力不可思議,某種程度偏重在「佛力不可思議」。但是他最後的會歸是:因為有佛力的加被、名號功德的加被,所以才有這種功德莊嚴,鼓勵的性質多!

但是你看<觀經>就不一樣,智者大師說啊:『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。』意思是說:我們是藉佛的功德莊嚴,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!所以你的菩提心得要生起,如果你看到這些莊嚴相,沒有啟動菩提心,還是一種貪愛的心、自私自利的心,那這些莊嚴相將變成天界的有漏果報;如果你看到這些莊嚴相,果然發起你的菩提心,那你就是念念在成就你未來的淨土!

本經在憶佛、念佛的時候,有講到兩種力量;第一個是「佛」的力量,第二個是「心靈」的力量。本經是偏重於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是用佛力來啟動你的心力,這叫做「藉相修心」。這些莊嚴相,如果不回歸到你的心性、無法啟動你的發心,那你的方向就錯誤了!所以你必須把這種光明相、清淨相、莊嚴相,用來啟發你的菩提心、啟發你願作佛心、願度眾生心。如果這些相能夠啟發你的菩提心,那這些莊嚴相跟你的菩提心一接觸的時候──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這正是你未來的淨土莊嚴啊!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「藉相要修心」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!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